您当前的位置 : 贵阳网 > 黔中书

恐龙的足迹和初夏的果实

最新一期《博物》期刊的封面图,是在重庆綦江发现的鸭嘴龙类恐龙的足迹化石。鸭嘴龙类是白垩纪的一类植食恐龙,过去认为它们用两条后腿行走,栖息在水边。足迹却表明,鸭嘴龙类平时四足行走,偶尔才双足奔跑;它们脚上没长适合游泳的蹼,而是适合陆地行走的趾垫。考古学家给恐龙的足迹化石起了个好听的名字——踩下“莲花”的恐龙。杂志对足迹化石进行了专题介绍。

图片

文章说,“行迹化石”是化石中特殊的一类,包括足迹、移迹、潜穴、钻孔,以及远古微生物沉积留下的印迹。其中,各种生物移动产生的印迹,比如,三叶虫爬行的痕迹、恐龙甚至古人类的足迹等等,又称为“痕迹化石”。“痕迹化石”的动人之处在于,它是生物活着的时候留下来的,在举手投足的瞬间,被岩石定格了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比起巨大、醒目的古生物骨骼化石,脚印这样的足迹化石不太惹眼,却更加神秘。在古生物学还没诞生的年代,这些岩石上的脚印让附近居民创造出了或浪漫,或恐怖的传说。而在现代科学家眼中,足迹化石是宝贵的“破案线索”,能帮助破解古生物的生活习性,甚至还原出留下脚印时的“历史剧情”。

除了这一特别的专题,杂志还让读者重新认识了司空见惯的黄瓜与李子。

黄瓜是一种“跨界”的存在。时间上,它在春夏之交进入采摘季节,可以源源不断地从初夏供应到秋天。脆生生的瓜肉咬在齿间,是夏日难得的清凉食材;同时,黄瓜虽然通常出现在蔬菜摊上,但它的定位可谓踩在蔬菜与水果的交界线上。实际上,起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黄瓜,是在西汉张骞通西域时传入中国的,一度被称为“胡瓜”。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一些政权统治者忌讳“胡”字,黄瓜在这波外来物种改名大潮中,获得了如今的名字——因为它的果实完全成熟时外皮金黄。不过,日常吃的黄瓜是未成熟、青绿色的嫩果,跟黄扯不上关系,所以现在也有人喊它“青瓜”。

初夏时节的水果摊,五彩斑斓的李子相当抢眼。我们吃的李子,主要来自蔷薇科李属的两个物种:欧洲李和中国李。文章写道,植物学家认为,欧洲李可能是两种野生李——樱桃李和黑刺李在野外自然杂交后形成的。它在古希腊时代就已传入欧洲,很快开枝散叶,因此长久以来,人们认为它是欧洲的特产。另一支中国李,则由我国本土野生李树杂交而来。汉代时,汉武帝扩建上林苑,各地进贡了十多种李子树,青、黄、红、紫,各色兼备,可见中国李在两千年前就已培育出诸多品种。

随着全球贸易和交流的增加,中国李和欧洲李的血脉混到了一起。中国李味道甜美、果肉离核、果树的适应性极强。而欧洲李个头大,不易开裂,没成熟时坚硬,适合运输,成熟后肉厚多汁。如今市场上的李子,有很多是杂交品种,兼具两者的优点。

《恐龙的足迹和初夏的果实》文图来源贵阳日报

编辑:舒锐

统筹:董容雨

编审:肖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