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0米的“远征”——修文县六桶镇海马孔村村支两委“接力”打通“生命渠”
发布时间:2023-05-05 09:52 来源:修文频道
828米,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的高度。它的建成,轰动全球。
1088米,坝陵河大桥主跨的长度。它开启了贵州刷新超级大桥建设奇迹的序幕。
780米,一个小村庄“生命渠”的长度。它翻开了这个小村庄发展的新篇章。
这个小村庄就是位于乌江沿岸的修文县六桶镇海马孔村。为了这条780米的“生命渠”,海马孔村人奋斗了7年——
从2002年开始,海马孔村多届村支两委接续奋斗,带领村民克服重重困难,硬生生从大山腹部凿出一条780米的“生命渠”,引来汩汩甘泉,为曾经“苦甲一方”的村子带来生机和活力。
这780米,对于海马孔村人来说,是一段艰苦卓绝的“远征”,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时代记忆,演绎了一个村寨向阳而生的蝶变故事。

4月17日,焦开祥(左一)和村民查看“何家洞凿山引水工程”的水质情况。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郑宇潇 摄
230米峭壁的隔绝
留下“守着乌江却缺水”的痛苦记忆
千里乌江,浩浩汤汤,滚滚东流。
乌江沿岸,贵州村寨零星分布,犹如镶嵌在乌江这条玉带上的粒粒珍珠。坐看峡谷旖旎风光,卧听乌江涛声拍岸,乌江沿岸村民生活在令城市人羡慕的山光水色中。
海马孔村是千里乌江沿岸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村庄,2013年由海马村、顺江村、联合村合并而来。这里的村民世世代代守着奔腾的乌江,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然而,“守着乌江却缺水”的日子里,一旦提到“水”这个字,当地村民就会心潮翻涌、心绪难平。
咫尺天涯!
那些日子里,顺江村村民躺在自家床上,就能听到乌江的涛声。但村子与乌江的垂直距离有230米,这是一道悬崖峭壁。正是这道绝壁,断绝了村民从乌江取水的念想。让村民更为绝望的是,村子背后还有一道近300米高的石山绝壁。
缺水,成了夹在两道绝壁之间村民生存的“头号难题”,也成了他们共同的痛苦记忆。儿时替大人守井取水的记忆,一直深埋在顺江村很多年轻人心里。
“一到缺水季就要抢水。要守在井旁边,守几个小时,才能装满两小桶。等水的时候不能离开,不然其他村民可能就舀走了。大人忙的时候,就叫娃娃蹲在旁边守着。”村民任大芬说,“最恼火的是,挑回来的水,放上两个小时喝起来还有一股泥巴味。”
2米宽的何家洞
承载着小山村“向阳而生”的希望
缺水,成了顺江村发展的最大阻碍。
几十年来,这里的发展几近停滞。在村民眼中,所谓令城市人羡慕的“美好生活”只是贫穷的代名词,更是困惑与无奈的写照。
找水,也成了村民们最大的“执念”。
向乌江要水!沿着乌江河畔,一寸寸地探索引水的路径。不行!
向地下要水!沿着周边山岭,一个地方一个地方搜寻。也不行!
向外面要水!寻求附近村寨、相关部门的支持。还是不行!
一代代村民几近疯狂地找寻,都没有找到令大家满意、出水稳定的水源。
缺水,也让村里众多“看不到希望”的年轻人纷纷逃离家乡、外出打工。焦开祥是其中之一,“随大流,大家一起出去打工嘛”。
因为母亲生病需要照顾,1991年,焦开祥回到村里。那一年,他34岁。多年在外打拼的经历,让焦开祥的视野更加开阔,也敢闯敢干。这一年,焦开祥被推选为村委会主任。
1997年秋天,焦开祥首次当选为顺江村党支部书记。当选那一天,焦开祥就发誓:“一定要解决村里的用水问题。”
为了找到稳定的水源,像老辈人一样,焦开祥在工作之余尝试向乌江要水、向地下要水、向外面要水,仍然一无所获。
时光如水,总是无言。2002年,焦开祥第二次担任顺江村党支部书记后开始反思:“我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必须号召大家一起干。”
思来想去,焦开祥找到“搞水”积极分子——上寨组组长方朝刚,两人聊了一晚上。方朝刚曾多次组织村民找水,都无功而返。方朝刚对焦开祥说:“要搞,你就要当好这个带头人,就要搞到底!”
当晚,两人分析了各种可能性,最终把希望寄托在村后石山绝壁上的何家洞:因为每年雨季,高5米、宽2米的何家洞洞口都会有山泉流出。
13天的煎熬
激荡“寻求源头活水”的雄心
方朝刚对何家洞非常熟悉,“何家洞旱季基本没水,汛期水就多。村民不止一次尝试过从何家洞引水出来,但每次都无功而返。”
为了实现“一定要搞定村里用水问题”的誓言,焦开祥到处“托关系”勘察水源,最终找来了县里的水利专家。
经过初步勘察,专家表示,何家洞可能“有搞头”,建议找人进洞验证,如果是活水,就可以动工。听到这句话,焦开祥、方朝刚兴奋得眼泪都要掉下来。
如何验证有活水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找到洞内的水源,抽干,再确认是否是活水。很快,焦开祥、方朝刚跟村里几个年轻人一起组成“探洞先锋队”,开始行动起来。
在洞内,“探洞先锋队”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与岩石的“亲密接触”——因为洞内空间狭窄,需要匍匐前进,一不小心脑壳就会磕出来一个大包。“最为恼火的是面对黑暗与未知的恐惧。”这是焦开祥和“探洞先锋队”队员们当时的感受。
“进洞不久,手电筒突然坏了,一下子陷入无边的黑暗。突然,一只青蛙跳到我身上,吓得我的心都快要从嗓子里跳出来了。”焦开祥回忆说。
爬行几个小时后,“探洞先锋队”来到了离洞口660米远的地方。此时,他们全身泥泞,身心俱疲。不过,眼前的一处小水潭却让大家“兴奋不已”。“这里积满了水,很可能就是水源!只要抽干它,就能确定是不是啦。”焦开祥说。
出洞后,兴奋的焦开祥、方朝刚马上找来水泵、电线,带着村里的几个年轻人守着抽水。然而,令人失望的是,抽干后,他们发现小水潭后面还有一个不断流出水来的洞。
“有水流出来,就说明里面很有可能是活水!”焦开祥信心十足地给大家“打气”。“事实上,当时我自己也没底气。不过,这时候,我一定不能退。我一退,这事就又没希望了!”焦开祥说,他当时觉得已经没有退路可言。
焦开祥、方朝刚再次安排人带着水泵,爬进小水潭后面的洞里。水泵一米米向前推进,大家的心随着提起来。于是,他们索性抱几捆稻草进入何家洞,铺在凹凸不平的角落里,吃住都在洞里。
时间一天天过去,水泵停在离小水潭120米的地方。水终于抽干了,汩汩清泉从泥沙里不断涌出来。
“活水!真的是活水!”兴奋的声音在黑暗、狭窄的山洞里回荡。
这是他们进洞的第13天,他们也整整在洞里吃睡了13天!“当时的感觉完全说不上来,反正整个人是恍惚的!可能这就是百感交集吧!”焦开祥回忆说。
7年“接力”
山腹中凿出780米“生命渠”
为确保万无一失,焦开祥再次恳请县里的水利专家来村里勘察,最终得出“何家洞里有活水”的结论。
听说何家洞“有搞头”,“渴”怕了的村民纷纷摩拳擦掌。然而,在号召村民凿渠引水的坝坝会上,有些村民却沉默了。
面对这种情况,焦开祥再次坚定地说:“如果搞不成,我就辞职。”
此时,方朝刚也站了出来,坚定地支持焦开祥:“不引水成功,我绝不撤退!”
2002年初春,“何家洞凿山引水工程”动工。由于缺乏资金,工程由村民义务投工投劳。请炮工、浇筑混凝土护墙的钱,是焦开祥拍着胸脯保证赊账来的。
肩扛、锤打,一块块地刨、一袋袋地扛……经过几个月“白加黑”的努力,村民靠双手硬生生地在山腹上凿出来一条“水道”——何家洞从很多地方需要匍匐前行变成大部分地方可容纳一个人正常通行。
山凿通了,也出水了。然而,引出的水却时断时续。
此时,村民不愿意了。当初同意赊账的人也纷纷上门来要账。焦开祥面临着巨大压力,“何家洞凿山引水工程”也陷入暂停状态。
但焦开祥没有放弃,而是顶着“风言风语”,说服一部分村民,定时去何家洞巡查、维护,清理崩塌的泥石,尽可能维系出水的状态,“万一哪一天再搞起来、能实现稳定通水呢?所以,就算再难,也不能把前期成果搞废了!”
转机出现在2008年。这一年,顺江村再次完成换届选举。在一次村民大会上,已经卸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焦开祥提出,希望村里继续推进“何家洞凿山引水工程”。经过激烈讨论,大家达成共识:“前面九十九步都走了,最后一步必须走!”
功夫不负有心人!
这一年,顺江村向修文县申请项目资金,最终获得支持,偿还了项目此前遗留的债务,“何家洞凿山引水工程”得以重启。
2008年12月,甘甜的山泉顺着水管哗啦啦流进家家户户,一条属于顺江村的“生命渠”终于完全打通且实现稳定出水。
那一天,村民欢呼雀跃,直接对着出水口尽情畅饮,尽情释放着压抑多年对水的执念。
那一天,村干部自掏腰包买了好几条好烟发给大伙抽,“全村像过年一样热闹。”
那一天,焦开祥站在人群中咧嘴大笑。他笑得那么大声,笑得那么开心!
一通百通!
何家洞的这条“生命渠”通了,村民们终于腾出精力来“想其他事”——种植经济作物、发展乡村旅游……如今,海马孔村发展了400亩樱桃、200亩柑橘、1200亩枇杷、100亩苦丁茶,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08年的3000余元增长到2022年的18000余元,成为县级乡村振兴示范点。何家洞这条村民用锄头、钢钎、铁锤硬生生从山腹中凿出来的“生命渠”,也成为村里的“小康渠”“致富渠”。
春日的海马孔村,沿着逶迤乌江,掩映在一片片绿色中。爬上何家洞,走进洞里,看着这条曾经为之战斗7年的“水渠”,两鬓斑白的焦开祥说,他仿佛又回到那段“战天斗地”的时光,耳边又回响起凿山碎石的声音。
■记者手记
“闯”出新天地 “拼”出新精彩
潘朝选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的海马孔村,发展无从谈起。天生条件恶劣,就该逆来顺受、维持现状吗?以焦开祥为代表的海马孔村多届村支两委给出了答案:敢拼,就有希望!
奋斗之路大都是未知的征程,没有先例可以借鉴,也注定不会轻松。不服输,那就去闯;不认命,那就去拼。村支两委拼了,海马孔村拼了,他们用滴水穿石的功夫,冒着山洞可能垮塌的危险,肩扛手刨,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彻底改写了村子“饮水难”的历史。
漫长的时间往往是奋斗最大的敌人。“何家洞凿山引水工程”历时七年而功成,关键在于全体村民的共同奋斗,关键在于领头人的“不怕事”。村民们你一锤、我一铲,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烛光点点换来何家洞的“洞通水出”;面对曲折,“不怕事”的焦开祥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村民聚起来,遇困难不退缩,坚持不懈,终于换来汩汩清泉。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有了何家洞这条“生命渠”,海马孔村发展经果林、发展农家乐,从“后进村”变成乡村振兴示范点。
今天的美好,离不开曾经的“闯”和“拼”。未来更是如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踏上新时代“强省会”赶考之路,也必然要求我们在“闯”中担当、在“拼”中奋进。当何家洞的汩汩清泉注入海马孔村,善闯敢拼的精神力量也注入我们心田,让我们在“强省会”新征程中,携手“闯”出新天地、“拼”出新精彩!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侯绍华 实习记者 黄菊 潘朝选
编辑:李华莹
统筹:胡家欢
编审:刘文强
-
中国绿茶新金三角:贵州!凭什么?
-
陈晏赴京拜会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
-
贵阳去年空气质量创历史最佳 全年357天优良好空
-
展示艺术精品 提供美育服务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美术作品展在贵州美术馆展出...
-
阳光云海相约来
在送走2018年最后一场雪后,1月5日清晨,兴义市敬南镇...
-
贵州玉屏:茶花盛开引客来
正值茶花盛开季节,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的...
-
人尽其才 筑梦黔行!贵州奋力推进“人才大汇聚
-
摘帽出列后的三百六十五天!贵州全力巩固拓展脱
清晨第一缕阳光,铺洒在初冬的贵州大地,映照着欣欣向...
-
贵州运用大数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一张网
“十四五”时期,贵州基本民生保障将更加完善,社会救...
-
创新一子落 发展满盘活!贵州各地开发区向改革
-
中超:北京国安平成都蓉城
6月30日,主裁判刘威(左二)与成都蓉城队球员阿不都海...
-
女子双人10米台:陈芋汐/全红婵夺冠
当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的2022年世界游泳锦标赛跳...
-
世界女排联赛:中国胜波兰
当日,在保加利亚索非亚举行的2022年世界女排联赛分站...
-
温网综合:纳达尔、斯维亚特克挺进第三轮
今年法网的男、女单打冠军纳达尔和斯维亚特克从红土转...
-
中国篮球名人堂首届入堂规模确定:25人 1个集体
中国篮协名人堂委员会30日召开首次会议,确定了中国...
-
《农村教育发展报告》: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13日在京发布《中...
-
司考改革:想拿双学位当“敲门”砖?没那么简单
几乎所有非法学专业的司考考生都拼了命地想在司考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