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农村“五治”】贵安新区:为和美乡村塑形铸魂

发布时间:2023-03-22 11:15   来源:贵阳生态环境融媒体中心  

车田村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游人如织、平寨村宁静如诗的田园风光乡愁浓浓、黄猫村风情浓郁的美丽庭院花朵含苞欲放……当下的贵安农村,草长莺飞,花红柳绿,“最是一年春好处”。和美的乡村画卷背后,凝聚着贵安新区深入开展农村“五治”工作的辛勤汗水。一段时间以来,贵安新区以农村“五治”为抓手,整治人居环境,扮靓村容村貌,为乡村塑形铸魂,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扎实提升旅游硬件

近段时间,贵安新区马场镇平寨村金黄的油菜花开得正盛,在金色余晖的映衬下更加迷人。周末,有“黔中桃源”美誉的平寨村,正以独特的民族风情、鲜美的农家菜品,吸引游客来此寻找乡愁、享受闲暇时光。在相距不远的贵安新区湖潮乡车田村,临水而建、如诗如画的农家小院里,正接待着一拨又一拨客人来此欢度周末。

平寨村和车田村从乡村民居到旅游景点的华丽转身,离不开农村“五治”工作的深入开展。“过去人们到农村玩耍,留恋于难忘的自然风光,也会对有待提升的人居环境印象深刻。”车田村驻村第一书记郝磊说。

农村“五治”工作开展以来,车田村“颜值”进一步提升、环境进一步美化、设施进一步完善。临河而居的车田村,保证清澈的水质是一大难题。车田村在“治水”方面依托建成的4座污水处理站,将全村23家农家乐的用水全部接入污水管网,确保污水处理得当。同时,进行水体治理,将下游的水葫芦全部打捞起来,进一步保障了水体质量。

优美的风光需要整洁的环境。作为乡村旅游景点,要想让入村的游客爱护环境,车田村首先要做到自身环境的清洁。依托“治垃圾”工作,车田村对全村垃圾处理分类规划点进行摸排,组织村“两委”开展各个重点区域垃圾清理,采取积分兑换的形式,使垃圾分类更加入脑入心。在“治厕”方面,对分布于各个公共区域的5个公厕,车田村根据公厕的实施年份和建设主体,由村集体公司进行定期清理维护。车田村对全村214户村民的厕所进行改造,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旅游环境。

高峰镇栗木村是贵安新区一处极具发展潜力的旅游景点,因汽车越野赛而闻名。以赛事为依托,高峰镇在该村深入开展“治房”工作,启动农房改造并全面启动村庄规划修编,着力推动形成井然有序的村居群落,依托栗木村打造国际山地越野公园体育服务和赛事基地的优势,探索旅游、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及乡村振兴新路径。

从马场平寨到湖潮车田,从高峰黄猫到党武当阳,从养在深闺到慕名而来……得益于农村“五治”工作的开展,山清水秀的贵安新区广大农村,村容日益整洁、村庄日益有序、风景日益迷人,旅游环境不断提升,旅游基础日益牢固,旅游产业加速发展。

全面改善人居环境

“玻璃瓶,1元10个;废纸壳,每公斤1元;废金属,每公斤2元……”高峰镇龙宝村村委会墙上,对所有可回收垃圾“明码标价”,以鼓励村民实施垃圾分类、变废为宝、净化环境。龙宝村党建专员龙德富说,随着“治垃圾”工作的深入开展,当地村民已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不时有村民拿着可回收垃圾来到村委会,以积分兑换牙刷、纸巾等。

小小一片垃圾,事关人居环境和村民素质。为治好垃圾,新区广大农村下足了“绣花功夫”。高峰镇通过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在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方面下功夫,实现农村垃圾外运量减量64%;湖潮乡完成1个乡级可回收及有害垃圾收集站建设,实现全乡月均垃圾外运减量186.27吨;马场镇按照2023年实现农村垃圾外运减量80%的目标,与第三方合作开发微信小程序软件,用于可回收物的回收和统计工作;党武街道配置乡镇、村级可回收物及有害垃圾收集站点,还按照每村50户至100户1名保洁员的标准,配备保洁人员125名,持续保持村庄清洁……

高峰镇王家院村,天气晴好时,干净整洁的河道旁不时有市民在戏水。在车田村车田湖上,经常有市民在划船,在碧波荡漾间享受心旷神怡之感。在“治水”工作中,贵安新区始终坚持“三水同治”。以湖潮乡为例,该乡20个村(居)饮用水保障到位,污水治理有效,黑臭水体即排即处,目前9个自然寨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已完成。在高峰镇,目前已实现全镇19个村102个自然村寨市政供水,二级水源保护区王家院村、黄猫村和大乐歌村新建集中式污水收集管网。在“治厕”方面,目前新区各镇(乡、街道办)已完成去年“治厕”任务,全面推进今年“治厕”工作;在“治风”方面,“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广大乡村劲吹文明新风,从人居环境到村民素质都实现“旧貌换新颜”。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推进农村“五治”,不仅让农村环境越来越靓丽,也全面激发了乡村的发展活力,增强了基层的凝聚力,推动了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3月14日,在高峰镇龙宝村高标准示范田里,2023年贵阳市“稻+菜”现场观摩会正在举行,龙宝村种植的560亩松花菜喜获丰收,产值达300万元左右。在相邻的石甲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姜婷这段时间正在忙着辣椒基地建设工作,按照“1+1”的发展方式,石甲村集体经济公司与贵阳农投集团旗下贵阳农产品物流园共同成立混合制公司,整合石甲村200亩优质土地发展辣椒产业。在湖潮乡,得益于车田村乡村旅游的发展,村民王啟富种植的八月瓜,每年收入在15万元左右,村民陈忠华开设的湖边农庄,每年有30多万元收入。

产业振兴充实了村民的钱袋子,文化振兴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在高峰镇王家院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每周都会有来自贵阳市文联及相关协会的志愿者老师、王家院村地戏传承人等,为当地村民、学生开设公益文化课堂,讲解茶文化、地戏文化、书法、美术等。市文联派驻王家院村驻村干部吴婷说,开展这样的公益活动,就是希望深入挖掘本村文化的内涵,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

“五治”治出了农村的发展活力,吸引着广大青年才俊深入农村、扎根农村、奉献农村。硕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何泳江,下沉到党武街道党武村,致力于乡村振兴工作。他把农村“五治”与本地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宣传作品相结合,充分利用本地苗族山歌与省级非遗地戏文化优势,创作以农村“五治”为主题的演出视频、MG动画、情景剧等,引来中央媒体关注。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杨家权、贵州大学工程硕士班晏子婧等一批刚走出“象牙塔”的才俊也主动下沉到贵安新区的农村一线,在这片热土上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埋头苦干、奉献青春。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黄宝华

  编辑:宋德政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