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勇争先开新局 赓续前行向未来——乌当区高质量建设“五美五活”的“美丽乌当·活力新城”

发布时间:2023-02-15 09:38   来源:乌当频道  

  时光,勾勒年轮的更迭;时间,镌刻奋斗的足迹。今天的活力乌当,一幅幅提质增效、行稳致远、活力四射的美好图景正精彩呈现——

  2022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95.9亿元,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9.92亿元,增长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0.56亿元,增长1.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7.83亿元,增长7.36%;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5075元、23765元,增长5.2%、6.5%;在2022年全省“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活动综合测评中,排名88个县(市、区)中第五位……

  一串串鲜活的数据呈现,一处处产业的快速发展,一个个项目的加速推进,一项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记录了活力乌当发展的速度、彰显了活力乌当奋斗的力度。

  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过去一年,乌当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重大机遇,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大力实施“强省会”行动,奋力推进“五个新高地”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稳步前行。

贵州大健康医药产业智汇云锦孵化基地。

  A  狠抓实体产业 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工业企业开足马力忙生产,春耕生产如火如荼,旅游市场复苏按下“加速键”……活力乌当处处涌动着聚力发展、追赶超越的热潮。过去一年,乌当区坚持把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推动工业、农业、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工业稳中提升。加快打造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主引擎”,狠抓实体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工业产业加速聚集,健康医药主导产业逆势回升,电子信息制造特色产业高速增长,“一主一特”产业分别完成产值58.68亿元、78.65亿元,在全市占比分别达37.9%、20.4%。

  ——工业企业不断壮大,新增上规工业企业6户,新增专精特新企业14家、“小巨人”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85.03%,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83.32%。健兴药业产值突破30亿元,振华集团获得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振华风光成功在科创板上市,成为贵州省第一家芯片上市公司。

  ——工业项目有序推进,新天中药配方颗粒、振华电子元器件厂房等6个项目基本建成,健兴药业数字化提取制剂车间(二期)、国药西部医疗产业园、振华新天电子元器件产业园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9个标准厂房项目有序推进,完成工业投资29.04亿元,增长94.9%。

  ——工业园区持续建强,科学划定17.13平方公里工业集聚区范围,基本完成集聚区规划、环评报告,园区布局进一步优化;收储工业用地600亩,建成标准厂房45.93万平方米,振华路、洛湾排水主干线等一批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园区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23项园区社会事务全面剥离,涉企事项实现“园区事园区办”,园区管理机制进一步理顺。

  农业稳中提效。加快打造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完成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和撂荒地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6755亩,完成粮食种植面积9.51万亩、产量3.05万吨,打造了“五零吾当”生态大米品牌,新增种养大户154户、市级以上龙头企业6家,28个行政村经营性收入达2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转换率突破60%。

  旅游业难中提质。加快打造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新高地,深入开展“六爽”系列活动,发布“爽爽贵阳·活力乌当”城市品牌,百宜镇、偏坡乡分别荣获“省级乡村旅游重点镇”“市级非遗小镇”称号,温泉接待61.4万人次,盘活闲置低效旅游项目2个,全年过夜游客达64.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8.7亿元。

  B  狠抓区域协调 城乡面貌加快改善

  交通路网四通八达,城市灯光璀璨耀眼,建筑楼群鳞次栉比……眼下的活力乌当,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过去一年,乌当区加快打造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人、产、城”良性互动,有效提升乌当在黔中城市群的发展能级。

  空间布局更优。精准划定“三区三线”,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及村庄规划。科学划分功能板块,加快构建“一轴双核多组团”发展格局,完成14个专题规划研究。收储各类用地43宗8951亩,完成用地农转建报批12批次4679亩,消化批而未供土地约2000亩。城市功能布局和产业发展要素支撑不断增强,城市建成区面积增至31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67.1%,常住人口增至34.8万人。

  城市配套更足。大力实施“一圈两场三改”,投入16.26亿元完成7个“15分钟生活圈”112个配建项目建设,新增停车场5个,改造农贸市场2个,改造棚户区5个2704户、老旧小区4个3750户、背街小巷20条7630米。深入推进“六网会战”,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土建工程基本完工,马东路(民大附中段)建成投用,新东二环提升改造完成,北龙路基本建成,新增城市道路11.35公里。新建、改造地下雨污管网15.8公里,铺设燃气管道8公里,新增5G基站245个。全面打响生活垃圾分类“百日攻坚”行动,151个小区和361栋高层分类设施实现全覆盖。

  乡村环境更美。狠抓农村“五治”,整治农房风貌1050户,完成40宗闲置宅基地、农房盘活利用试点任务。新改建农村户厕7130户,旱厕实现动态“清零”。新建污水处理设施29套,覆盖2327户6013人。新建镇村级垃圾收集站点65个,农村垃圾外运减量50%。全面建立执行“两书一约一会”,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的文明乡风深入人心。大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阿栗、高穴片区及上坝村供水工程全面建成,提升改造农村公路725公里,乌当成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单位。

新天药业生产线。

  C  狠抓改革开放 活力动力持续增强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过去一年,乌当区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解难题促发展的关键一招,以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发展提质、治理增效,着力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

  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持续推动简政放权,动态调整区级行政权力事项592项。新增21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67家。发放科技研发补助资金969万元,兑现科技项目扶持资金超过2000万元。科技研发投入达4.64亿元,增长68.9%。

  人才支撑不断夯实。装修人才保障房660套,发放人才优享卡46张,兑现扶持资金305万元,加强与厦门大学、贵州师范学院等院校合作,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3支,新增各类人才7164人。

  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成立乌当区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建立优化营商环境“五项机制”,持续做优“贵人服务”品牌。严格落实惠企纾困各项政策,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2.48亿元,兑现、发放各类区级奖补资金9035万元,净增“四上”企业29户、市场主体4743户。深化一窗通办“2+2”模式改革,乌当成为全国首例税务系统融通试点,政府门户网站被评为“2022年度中国领先政务网站”。

  招商引资再添动力。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以房招商、以商招商,新引进项目93个,成功引进国药集团、联德液压、绿循投资等优强企业26家,项目到位资金82.62亿元,工业到位资金占比达65.9%。贵州路桥集团总部成功迁入乌当区。

  D  狠抓生态文明 绿色优势更加凸显

  如今的活力乌当,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处处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生态画卷,勾勒出这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清晰路径,展示着全区人民群众更加美好的生活。过去一年,乌当区加快打造“两山”理论实践创新高质量发展新高地,持续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绿色发展优势更加凸显。

  生态保护扎实推进。严格落实“河湖林”长制,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扎实推进,投入1350万元完成高建河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新增小微公园2个、公园绿地5万平方米,改造公园绿地4.4万平方米。完成129亩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抚育森林面积5000亩,森林覆盖率达59.73%,保持全市第一。

  环境治理成效显著。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固废治理和乡村环境整治“五大攻坚战”,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的39个信访件全部办结,区内15条河流水质有效提升,国、省控断面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均为100%,空气质量优良率100%,工业企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利用率达98%以上。

  绿色经济不断壮大。新增950亩林下食用菌种植,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达21.88万亩,林下经济完成产值17.8亿元。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单位能耗强度下降2.75%,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步提升。

  E  狠抓民生供给 人民福祉与日俱增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过去一年,乌当区坚持推动各种资源向民生倾斜,促进全区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就业保障不断夯实。大力巩固脱贫成果,托底安置“三类人员”就业814人,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率达96%,未发生返贫致贫。全力稳就业,发放就业创业补助2796万元,城镇新增就业6016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317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大力实施促进居民增收三年行动,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投入3.97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6所,新增学位2160个,乌当实验小学分校建成投用,兴农中学转为公办。学前教育公办率、普惠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分别达63.74%、91.37%、117.63%。深入实施“公办强校”计划,乌当中学与贵阳一中组建教育发展联盟。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双减”政策,整治清理29家校外培训机构。

  医疗卫生更加惠民。医共体改革深入推进,区人民医院、区妇幼保健院深度融合,区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平台项目基本建成,新建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机构新增床位830张,区域就诊率达90%以上。16.2万人激活医保电子凭证,一码就医购药逐步实现。

  编辑:李华莹

  统筹:胡家欢

  编审:刘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