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4342元
发布时间:2023-01-20 11:00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国家乡村振兴局昨天(19日)发布,2022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4342元,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
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拓展,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有效发挥作用,做到了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没有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2022年,累计识别纳入监测对象中,65.3%的监测对象已消除返贫风险,其余均落实了帮扶措施。“三保障”、饮水安全和兜底保障水平持续巩固提升,脱贫人口收入较快增长。

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 刘焕鑫:2022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4342元,同比增长14.3%,高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的增速。
2022年,我国坚持把增加脱贫人口收入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措施,狠抓就业和产业两个关键。就业方面,坚持组织动员脱贫人口外出务工与促进就近就地就业双向发力,支持就业帮扶车间和公益性岗位发展,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达到3278万人,超过年度目标任务259万人。产业方面,实施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提升行动,主导产业特色保险覆盖率达到70%。
去年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超3700亿

2022年,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总量达3700多亿元。其中,中央财政1650亿元,比上年增加85亿元。新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945.4亿元,支持218.2万脱贫户发展生产,“富民贷”贷款余额116亿元,支持14.6万一般农户发展生产。各地向金融机构推荐帮扶项目1122个、涉及融资需求1751亿元。
2022年协作帮扶取得新进展
国家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还表示,2022年,我国深入推进了东西部协作等帮扶工作,推动协作帮扶取得新进展。
2022年,东西部协作省份签署并认真落实《2022年东西部协作协议》,年度协议指标任务超额完成。2022年,东部省份实际投入财政援助资金230.9亿元,互派干部3146人、专业技术人员23188人,采购、帮助销售协作地区农产品954.5亿元。东部省份引导2633家企业到协作地区投资,实际投资1354.2亿元,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落户脱贫地区。

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 刘焕鑫:(2022年)305家中央单位共向592个定点帮扶县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689亿元,培训干部人才187万人次,采购、帮助销售脱贫地区农产品440亿元。
去年引导更多民企到脱贫地区投资兴业
2022年,我国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更多民营企业到脱贫地区投资兴业、带动就业,动员3740家民营企业与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建立对接关系。同时,会同民政部动员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引导300多家社会组织与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初步达成结对帮扶意向。
全国26万个行政村需编村庄规划
村庄规划是乡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国家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全国近50万个行政村中,有26万个需要编村庄规划。其中,正在编制或已形成规划成果的有14万个。国家乡村振兴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新时代推进村庄改造的指导意见,强化乡村建设规划和标准引领。
编辑:张玺韬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
-
中国绿茶新金三角:贵州!凭什么?
-
陈晏赴京拜会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
-
贵阳去年空气质量创历史最佳 全年357天优良好空
-
展示艺术精品 提供美育服务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美术作品展在贵州美术馆展出...
-
阳光云海相约来
在送走2018年最后一场雪后,1月5日清晨,兴义市敬南镇...
-
贵州玉屏:茶花盛开引客来
正值茶花盛开季节,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的...
-
人尽其才 筑梦黔行!贵州奋力推进“人才大汇聚
-
摘帽出列后的三百六十五天!贵州全力巩固拓展脱
清晨第一缕阳光,铺洒在初冬的贵州大地,映照着欣欣向...
-
贵州运用大数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一张网
“十四五”时期,贵州基本民生保障将更加完善,社会救...
-
创新一子落 发展满盘活!贵州各地开发区向改革
-
中超:北京国安平成都蓉城
6月30日,主裁判刘威(左二)与成都蓉城队球员阿不都海...
-
女子双人10米台:陈芋汐/全红婵夺冠
当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的2022年世界游泳锦标赛跳...
-
世界女排联赛:中国胜波兰
当日,在保加利亚索非亚举行的2022年世界女排联赛分站...
-
温网综合:纳达尔、斯维亚特克挺进第三轮
今年法网的男、女单打冠军纳达尔和斯维亚特克从红土转...
-
中国篮球名人堂首届入堂规模确定:25人 1个集体
中国篮协名人堂委员会30日召开首次会议,确定了中国...
-
《农村教育发展报告》: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13日在京发布《中...
-
司考改革:想拿双学位当“敲门”砖?没那么简单
几乎所有非法学专业的司考考生都拼了命地想在司考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