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守护“舌尖安全” 共享美好生活

发布时间:2022-12-02 20:56   来源:贵州日报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2016年,贵阳市被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确定为第三批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试点。从田间地头到餐桌、从农村到城市、从食品生产企业到街边小吃摊……贵阳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保障食品安全作为重大民生工作来抓,坚定不移落实“四个最严”要求,不断完善监管机制,注重源头治理和过程监管并重,扎实推进食品安全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交出了一份群众满意的优异答卷。

  近三年来,贵阳市食品安全形势持续平稳向好,未发生重大或较大食品安全事故,2019年贵阳市被评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2020年贵阳市市场监管局被评为“全国食品安全先进集体”,在贵州省食药安委对各市(州)食品安全年度考核中,贵阳市综合排名连续多年位列第一或A级,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获得感不断提升。

  监管机制不断完善 聚焦党政同责落实“两个责任”

  食品安全涉及千家万户,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健全完善食品安全长效工作机制至关重要。

  贵阳市明确地方党委和政府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的食品安全责任制,并将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作为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和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第一时间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市领导任副组长、市食药安委成员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创城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系列工作方案,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全市食品安全情况汇报,对创城工作提要求、作批示,有效保障了全市人民“舌尖上的安全”。

  作为贵州省省会城市,贵阳市食品安全工作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为此,贵阳市10个区(市、县)分别组建市场监管局,设立83个市场监管分局,1600多个村(居)配备食品安全监管员、协管员和信息员,把食品安全监管“触角”延伸百姓家门口。市食安委成员包含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局、卫生健康局等30多个部门,协调解决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的食品安全问题。既打通了“纵向通道”,又织密了“横向网络”,真正形成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

  贵阳市作为全省推进“两个责任”工作机制落实先行先试的市州,高度重视,快速部署落实,出台《贵阳贵安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关于建立健全分层分级精准防控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工作机制推动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落地落实实施方案》紧盯重点,瞄准目标,明确“成立一个工作专班、瞄准三个工作目标、落实四分级包保全覆盖、实行三张清单管理、两个维度抓好承诺书制度、掌握好四个工作步骤”工作思路,推动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工作机制,压实“两个责任”。

  有了完善的监管机制作支撑,全市上下凝聚一心,高位推动,规划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路线图”,注入“加强针”,狠下“绣花功夫”,力争一举摘下这块国家级“金字招牌”。

  智慧监管守护安全 抢抓先发优势实现全程管控

  创新智慧监管,探索监管执法的“贵阳实践”。贵阳抢住大数据先发优势,努力找准创新与监管的最佳结合点,推进监管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建成“数智市监”“智慧农贸市场”“贵阳市学校食品安全监管平台”等信息化系统,推进“传统监管”向“智慧监管”转型升级。

  打破数据壁垒建成“食安库”。贵阳依托贵州省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横向实现市场监管、公安、农业农村等多部门数据归集共享,纵向打通国家部委、省、县、乡镇市场监管部门数据,建成互通共享的食品安全数据库,实现数据的“大归集”。目前完成1.3亿余条数据归集。

  构建业务闭环建成“食安监”。贵阳依托食品安全数据库,建成集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监督检查、抽检监测、稽查执法等食品安全全过程闭环监管系统。一线工作人员使用“数智市监”APP完成现场检查。

  打通多方通道建成“食安治”。贵阳通过“数智市监”阳光餐饮系统,家长通过系统查看并监督生产过程。目前已接入校园食堂1700余家,学校配餐企业24家。通过“数智市监”企业自查报告系统,食品生产经营者通过信息化系统开展自查报告,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2500余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共计上传自查信息6万余条,形成自查报告2500余份。

  探索重点监管建成“食安溯”。贵阳建成猪肉制品生产企业质量追溯监管平台,实现帮助企业强化生产管理与提高监管部门监管效能双赢。眼下已推动贵州五福坊食品等10家肉制品重点企业试运行,录入猪肉制品企业猪肉原材料监管400余单次,查验600余吨,覆盖各类猪肉制品90种,可对120余万袋成品进行原材料追溯。

  保障民生重点建成“食安智”。贵阳在南明区青云路农贸市场探索智慧农贸一体化解决方案,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建成集市场运营、“质”“量”监测、溯源追溯为一体的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智慧农贸市场管理平台。该新型智慧农贸市场管理平台已推广至6家农贸市场。

  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一项项大数据成果持续提升着这座城市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贵阳市上下努力与付出换来喜人变化,“买得安心、用得放心、吃得舒心”是居民最直观的感受。

  破解监管痛堵难点 突出示范引领坚持全域同创

  开展创建工作以来,贵阳市突出示范引领,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形成食品安全工作的好抓手、好典型、好经验,打造全程监管的“贵阳样板”。

  以前,南明区二七路小吃街食品摊贩规模小、分布散、流动性强、食品安全问题突出,一直以来都是治理难点。如今,在一双双“智慧眼”的监督下,随时可以看见现场情况,二七路小吃街设置的电子大屏幕上实时动态公开摊贩信息、监管信息、食品原料快检信息、积分实时排名等内容,实现“可视化”监管。

  以南明区二七路小吃街为试验田,贵阳市强化全域同创,各区(市、县)在食品安全示范创建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因地制宜,狠抓食品安全,取得良好成效———

  云岩区加强基层食安办“三化”建设,即“制度建设规范化、监管设备现代化、教育培训信息化”,进一步提升基层监管能力和水平。

  花溪区强化进口水果疫情防控,建设贵阳市专门针对进口冷链水果而建立的集中监管仓——贵阳地利农产品物流园进口冷链水果集中监管仓,为全市、全省疫情防控奠定了坚实基础。

  开阳县逐步探索形成了覆盖56个批发商、152户零售经营户的4个食品安全诚信互律组织,通过各成员之间对经营过程的相互监督和学习,促使行业经营更加规范。

  与此同时,作为国家首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贵阳市政府出台了《贵阳市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在白云区建成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项目投运至今,累计签约餐厨收运商1.3万余家,共收运餐厨废弃物47万余吨,有效杜绝餐厨废弃物进入食品加工链条。

  围绕活禽交易治理,贵阳市政府出台《贵阳市活禽交易管理办法》,建成贵阳数字化禽蛋配送中心活禽科技宰杀加工生产线,在全市中心城区及人口密集区取消活禽交易及宰杀经营活动,实行活禽定点宰杀、冷链配送、白条禽上市。活禽交易和白条禽销售得到长期有效的治理,有效防控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的发生和传播,禽类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大大提升。

  擦亮食安之城品牌 强化信用监管全力做强产业

  贵阳市作为全省信用分级风险分类监管工作的试点单位,坚持先行先试,不断健全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行食品安全信用分类监管,形成“动态监管”与“企业信用提升”的良性互动,为进一步擦亮“爽爽贵阳”之“爽口”安全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

  具体工作中,贵阳市出台《贵阳市食品安全信用监管管理办法(试行)》等,明确了食品安全信用分类监管的工作流程和具体内容,夯实了企业信用信息基础,包括企业不良记录、行政处罚、涉诉失信情况、投诉情况、政府表彰等方面。

  搭建贵阳市信用监管平台,开发“信用风险分级分类”模块,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食品生产市场主体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专业模型。目前,已完成食品生产主体的评级,其中A级86家、B级153家、C级284家、D级71家。结合“双随机、一公开”,推动差异化监,将风险分级结果推送至双随机平台进行差异化抽取,对不同的分级结果主体采取不同的抽查比例和频次,实现差异化动态监管,有效降低监管成本,提升监管效能。

  创新的信用监管机制护航企业发展行稳致远,贵阳市以此为契机全力做强产业,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聚焦食品品牌建设,贵阳出台系列支持品牌发展的政策措施,食品行业品牌集群发展成效显著。全市1家企业获省长质量奖,1家企业获省长质量奖提名奖,拥有驰名商标4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8个;2家企业获得“中华老字号”称号,23家企业获评第五批“贵州老字号”;17家企业获得“生态黔菜”示范店称号,8家企业获得“生态黔菜”体验店称号;钻级酒家有白金五钻2家、五钻18家、四钻18家、三钻14家、二钻1家、一钻10家。

  聚焦农贸市场改造提升,贵阳紧扣民生需求,严格按照《贵阳市标准化农贸市场建设和管理规范》,围绕硬件设施、环境卫生、经营秩序、食品安全、数字化管理水平等方面,大力实施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专项行动,让农贸市场建设、管理、服务等各方面更加科学化标准化。其中,2021年,改造提升农贸市场30个;2022年,将新建或改造提升54个。

  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贵阳市将进一步深化巩固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成果,全面推进食品安全“两个责任”落实落地,持续提升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水平,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增强食品安全治理效能,筑牢食品安全防线,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强省会”新篇章。

  编辑:杨秀攀

  统筹:张强

  编审:魏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