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修文县六屯镇大木村“项目党小组”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发布时间:2022-11-08 11:24   来源:修文频道  

  贵阳网·甲秀新闻讯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这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路上,近年来,修文县六屯镇大木村坚持党建引领发展,积极探索“党建+”融合发展模式,组建了客栈党小组、产业党小组、三变党小组,把党小组建在项目上,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旅游、韭黄种植、宜机化农田建设等,以农助旅、以旅兴农,走出了一条兴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发展之路。

  盘活资源不断丰富旅游业态

  11月2日,趁着秋日暖阳,不少游人来到大木村金叶广场,在树龄400余年的古银杏树下拍照打卡。

  在这个集红色文化、布依文化、农耕文化为一体的村寨,古树、客栈已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

  大木村曾是一个穷困、封闭的山村,虽有红色文化,但村民发展意识不强、基础设施落后,村民多以在家务农或外出打工维持生活。

  穷则思变。大木村村主任李政忠曾在外打拼多年,2011年回乡带头发展旅游业,自掏腰包挖建人工湖,同时积极带领村干部上门给村民讲政策、讲思路、谋发展,“乡村旅游”一词逐渐被村民知晓。

  “此后,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大木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村旅游规模不断扩大,业态不断丰富。”六屯镇党委书记张莉说,大木村村支“两委”结合本村的文化特色以及凉爽的气候资源,开始谋划“党建+旅游”发展。

  2017年,该村组建12家客栈接待游客,其中有8家由党员组建和经营。为了更好地规范客栈服务,大木村还组织了8家客栈的党员成立了客栈党小组,同时组建党员服务小分队,带头发展乡村旅游。

  客栈党小组带领发展的模式迅速激活了大木村发展乡村旅游的“一池春水”。

  一方面,大木村不断改善生活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成和完善了金叶湖、红军文化广场、篝火广场、银杏广场等;另一方面,大木村每年还邀请旅游学院老师进村开展餐饮服务、酒店管理等技能培训,提升党员、客栈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质;党小组成员积极协助村支“两委”化解矛盾纠纷、参与治安巡逻、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在党小组的牵线搭桥下,村民发展乡村旅游的劲头越来越强。

  如今,走在大木村,民宿、农家乐随处可见,村里的客栈达到了15家,可提供1000张床位,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截至9月,大木村今年已接待游客18万余人次,综合旅游收入达600余万元。

  “三个一千亩”拓宽特色产业路

  在吃上“旅游饭”的同时,大木村村干部还意识到本村农业资源丰富,以此为基石,选准特色产业,以特色农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是必由之路。

  “我们村土地和荒山多,村里大部分是坡耕地,以前主要以种植玉米、白菜等传统农作物为主,经济效益不高,没有形成产业,也没有优势。”大木村党支部副书记李福贵说。2021年,大木村开始在土地上做文章——成立产业党小组,谋划发展特色农业,致力于将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让昔日的荒地变成村民的致富“宝地”。

  韭黄种植就是该村发展的特色农业之一。

  深秋时节,树木开始凋零,而大木村韭黄基地的韭黄却墨绿依旧,共1000余亩的韭黄分布于大木村近8公里乡道两旁,将田野装点得生机盎然。

  李福贵说,为发展韭黄种植,大木村村干部、产业党小组成员前往浙江、上海等地的菜市场、小区进行市场调查,并到普定进行学习,最终引进国家级龙头企业贵州民投集团发展韭黄种植。“通过调查发现,江浙沪区域对贵州韭黄的需求很大,大家都是一捆捆买回家,市场很广阔。”李福贵说,这增强了他们发展的信心。

  “去年11月公司开始种植,村民在基地里务工学习种植技术,看到韭黄长得好,也觉得发展有望,于是今年3月我们带着村民又种了500亩。收割后,我们村的韭黄将销往广东、上海、重庆等地,现在村集体、引进的企业已经和外省的市场主体签了订单,每年至少供应3000吨韭黄,可以说是供不应求。”李福贵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以“粮果菜”为产业发展靶心,以“龙头企业+村集体+家庭农场”的产业发展道路为方向,以产业党小组为引领,大木村不仅发展了韭黄一千亩,还发展了猕猴桃一千亩、林下食用菌一千亩。“‘三个一千亩’综合起来,预计明年收入达8000万元以上,村民每人有2万元左右的收入。”李福贵说。

  宜机化改造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深秋,站在大木村小木组的马路上,看着开阔平整连片的耕地已种满油菜,罗永金满脸幸福的样子。“这些田土原本都是‘巴掌地’,耕种不方便,收益也很低,加上村里年轻人出去务工的多,劳动力少,田地逐渐被闲置,不是长草就是长树,今年我们村里进行宜机化改造才改成这样。”

  罗永金所说的宜机化改造是大木村今年3月实施的项目,主要是将不规则田块改造成连通的田块、将陡坡改为缓坡,改造后,中大型农机能够进田耕种。在宜机化项目上,罗永金出了不少力。

  罗永金是一名拥有9年党龄的党员,也是大木村产业党小组的成员。产业党小组的职责就是要在产业发展上起带头作用,发动村民参与发展。为此,罗永金主动承担责任,向村民讲解宜机化的好处。

  “是真的改还是假改?田地流转出去后要是改不好,那不就废了吗。”

  “这次村里是下了决心的,有省农业农村厅做指导和支持,改不坏。而且大家不用出一分钱,每亩地每年还会得到300块流转费。”

  “都要改哪些东西啊?要改成什么样?”

  “要把小田改为大田,还要给我们修机耕道、修水池,以后田里的稻谷熟了,用机器就能收,用车就能拉回家,不用一袋袋地扛了。”

  “修道路肯定要占用田地,怎么算呢?”

  “这个不用担心,我家的5亩地都流转了出来,到时会丈量清楚的,谁家的地被占了,占了多少我们都会记录,到时通过其他方式补给你们。”

  ……

  罗永金介绍,为发动村民流转田地参与宜机化项目,大木村召集村民开了两次会,都是在他家进行,村民原本对于宜机化改造还有疑虑,但在产业党小组的解释和带动下,都统一将土地流转了出来。“不同意的多数都是老人,他们对土地有感情,怕改不好,于是我和小组成员就耐心向他们解释,还打电话给在外面工作的年轻人,请他们来做老人的工作。为了让村民放心,我们产业党小组的成员做起了承包人,看到是村里人承包,大家也放心了。”罗永金说。

  党员冲锋在前,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给群众吃下了定心丸。今年3月,不到十天,小木组88户农户全部流转土地,6月初,2000多块“巴掌地”改造成235块“连片田”,共建成宜机化农田329亩。

  宜机化改造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我们一边改造一边种植,今年6月种下的水稻实现了丰收。我自己承包了50亩,亩产最高超过1000斤,共收了5万多斤。”罗永金说,项目改造中修建了长达4.8公里的机耕道,农机进入田里,栽种、收割全程机械化。“以前一亩地的稻谷需要5个人割一天才能收完,现在农机作业最多半小时就搞定了。”

  如今,把党小组建在项目上、产业上的大木村,已形成“支部主推、公司主抓、村民主动参与”的良好格局。截至目前,大木村依托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已凝聚起一批兴业创业人才,全村共有党员84人,其中30多名党员服务在客栈发展、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各个环节。

  “以党小组为骨干带动发展,我们村现如今返乡创业、返乡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经统计,2017年,村里有1300多人外出务工,今年已经降至800余人,已有400多人返乡参与发展。乡村振兴的路上,我们的队伍越来越状大、发展也越来越有底气了。”李福贵说。

  ■记者手记

  2021年,记者曾多次到过大木村采访避暑旅游、红色旅游,今秋再次探访,所闻所见依旧让人耳目一新。

  今年,大木村除了乡村旅游一如既往火热外,一千亩韭黄、一千亩林下菌、一千亩猕猴桃“三个一千亩”的规模发展,不由得让记者感叹该村的活力,宜机化项目的改造更展现了大木村不断向农业现代化进发的进程。

  一个个项目的成功,究其原因,背后所呈现的是大木村坚持走群众路线,强化党建引领,筑牢乡村振兴“压舱石”的成果。

  党建兴则事业兴,党建强则发展强。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大木村党建工作扎实且符合实际——

  产业兴旺上,党支部主抓、企业主导、村民主动,产业发展人人参与。

  生态宜居上,坚持黑污同治、新旧同管、干湿同减,齐抓共管,全力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乡风文明上,凝聚党员干部及群众力量,实行“责任制”、落实“联动制”、创新“积分制”,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劲吹。

  治理有效上,用好联户长、建强宣传队、抓好服务队,有力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生活富裕上,聘请专家、教授向村民传授实用技术,增强村民就业创业技能;引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韭黄、猕猴桃等特色产业;探索“党建+”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大木村用行动证明,乡村振兴,基层党建工作至关重要。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周芸 姚方媛)

  编辑:李红丽

  统筹:李华莹

  编审:刘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