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家手上记忆博物馆如何传承非遗人才之“魂”

发布时间:2022-07-18 11:12   来源:观山湖频道  

  5月7日,在“筑人才·强省会”2022年贵阳贵安“人才月”主题活动暨高校毕业生线上招聘季启动仪式上,贵阳市手上记忆博物馆获评为贵阳市第二批市级专家工作站。命名授牌市级专家工作站,是贵阳市鼓励引导专家人才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开展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行动和人才强省会行动的一项有力举措。

  作为观山湖区唯一一家贵阳市第二批市级专家工作站,手上记忆博物馆有何特别之处?带着这个疑问,笔者于近日前往这里一探究竟——

  驶入离观山湖城区半个多小时车程的传统村落翁贡村骟牛坡,手上记忆博物馆独特小巧的院落映入眼帘。作为贵阳市第七个民间博物馆,该馆秉承“一年参加馆里培训;二年开始居家就业;三年帮助馆内做订单,变为扶贫工坊长期合同手艺人;四年协助把村民申报为传承人;五年筑牢手工技艺,成为工坊培训技艺师傅;十年成师,培训和带领全村手艺人共同发展”的理念,不断带动周边村民发展,成为弘扬与传播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

图片

手上记忆博物馆

  该馆创始人王小梅出生于金华镇翁贡村,是该村寨第一个大学生。2018年,蓝花叙事非遗传承和发展项目落地观山湖区,王小梅带着自己研究了20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项目回到家乡,一手建起手上记忆博物馆,立志重建乡村文化,振兴传统手工艺,传承和发展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才是非遗传承的发展之本。过去两年,手上记忆博物馆每年组织举办2至3期非遗培训班,累记培训人数近300人,培训项目以苗族蜡染、刺绣,布依族纸染绣花,仡佬族印染等为主,已拥有成熟的培训模式及完备的培训流程。此外,该馆以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为基础,以本土传统手工艺人参与为主建立了村级工作坊,运用贵州传统古法技艺、贵州“绣染娘”的传统技术,将现代设计和市场结合,不断扩展品牌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在家门口不仅能学手艺还能赚钱,一举两得。”一名正在刺绣的绣娘高兴地说。据了解,如今在手上记忆博物馆,通过培训后进入公司上班或为公司提供手工艺制作服务的妇女有60余人,遍布贵州贵阳、黔东南、黔南、黔西南等地。

图片
图片

手上记忆博物馆内陈列的部分非遗文创产品

  作为集合民族非遗技艺展示与体验中心,手上记忆博物馆还兼具着学术研究、展示交流、研学体验和非遗文创等功能。从2000年至今,该馆广泛收集贵州省境内苗族、布依族、侗族等多民族传统的非遗技艺物件,采集以少数民族蜡染工艺为主的民族仪式类和生活物件类,现收藏藏品3000件(套)。目前,馆内共有16名研究人员,均为本科以上学历,主要负责博物馆基础性研究、审稿,以及村志、口述史项目等。

  “手上记忆博物馆以非遗基础性研究、非遗培训、研学、文创为基础。”王小梅介绍道,目前,该馆已带动省内500多个非遗传承人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非遗传承和发展。在她看来,手上记忆博物馆不仅让非遗民族文化得到了活化和传承,更是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一粒“金种子”,积蓄着无限能量。

图片

王小梅(图左二)为参观者介绍藏品

  目前,手上记忆博物馆还被授牌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刺绣研发基地、贵州省锦绣计划脱贫基地、贵州传统手工艺传习基地和贵阳市市级扶贫工坊等……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每一位手上记忆博物馆研究人员的不断探索、每一位用勤劳双手一针一线绣出美好生活的绣娘密不可分。但这些对王小梅来说还远远不够,每逢时令节气,她还会组织群众开展打糍粑、种稻谷、制腐乳、酿红酒等传统文化活动,协助申报非物质代表性传承项目,在她的协助下,豆豉、豆腐乳非遗传统制作技艺已成功申报为观山湖区区级非遗项目。

图片

2022年贵州省非遗传承人苗族蜡染培训班学员参观手上记忆博物馆

  “我们打算把馆内工作人员申报为贵阳苗族蜡染市级非遗苗族蜡染传承人,并通过文旅厅申报为博物馆专业职称的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同时,把博物馆所在的村寨参与培训的村民逐步培训为第一批博物馆熟练手艺人,带动年轻一代学习蜡染、刺绣、印染和扎染手工技艺,激发村民内生发展动力,在博物馆实现生计和发展。”谈及在人才培养的下一步打算,王小梅如是说。

  作者:廖兴丹

  来源:观山湖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李华莹

  统筹:胡家欢

  编审:刘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