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搏创新 “三线”精神永流传

发布时间:2021-11-23 14:05   来源:贵阳日报融媒体  

  

黔中大地产业兴,“三线”精神永流传。

“三线”建设时期,贵阳紧抓机遇、逐梦而行。建园区、优布局、促转型……一系列“组合拳”的打出,贵阳硬是在“地无三尺平”的崇山峻岭间打牢了实体经济根基,贵阳先进装备制造业底子薄、基础弱的局面得到了极大改善。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三线”建设奠定的基础极大地推动了贵阳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让贵阳GDP增速、工业增加值增速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并成为2021年中国百强城市榜上进位最多的城市之一。

逐梦步伐永不停息。如今,贵阳贵安正聚焦“强省会”五年行动,加快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提升省会城市首位度,增强城市影响力、发展带动力、区域竞争力。

激情燃烧 播下现代工业文明“火种”

“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为满足备战和发展需要,改变生产力布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开展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正是这项决策,给贵州带来了现代工业文明的“火种”。

贵州“三线”建设的工业布局以贵阳为中心,以六盘水、遵义等地州市为重点。当时,贵阳人也许并没想到,这场壮举将与贵阳之后的工业命运休戚与共,成为贵阳工业发展转折点,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起点。

1964年8月,“三线”建设序幕拉开后,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数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战士和民工建设者,进入贵州山区,开始了“上山”“进洞”的建设征程。  

中国振华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肖立书表示:“中国振华一直传承‘三线’精神,代代振华人不忘奉献国防、为国担当的初心和使命。”1966年12月,〇八三基地成功研制中国第一台晶体管DJS-121型电子计算机;1977年7月,〇八三基地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个数字试验卫星地面站……“三线”建设时期,无数个中国“第一”在贵州产生。

“三线”建设规模之大、项目之多、成就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在贵州工业建设史上和社会经济发展史上是空前的。在历时十余年的建设发展中,贵州加快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优化了工业生产力布局,基本建成了一个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和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为贵州工业发展夯实了物质技术基础,积累了宝贵精神财富。这一点,在贵阳体现得尤为明显。

随着贵州交通设施条件的改善,以贵阳为枢纽的铁路网逐步形成,贵阳逐步成了西南地区铁路运输的重要枢纽。与此同时,随着贵阳矿山机械厂、空军磊庄航修厂、贵阳电机厂等一批装备制造企业在贵阳扎根,贵阳装备制造业底子薄、基础弱的局面得到极大改善,工业布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先进设备、优势技术、科研人才、“三线”精神……“三线”建设带来的这些宝贵财富,为贵阳先进装备制造业准备了充分的发展条件。1978年,“三线”建设在贵阳的布局已初具规模,新兴工业企业成为贵阳装备制造业的主力军,全市工业总产值达15.1375亿元,比1963年增长了4.49倍。

抓住机遇 推动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东风吹遍神州大地,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对“三线”建设进行“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重大决策。贵州按照中央指示,决定将部分在地州市的“三线”企业,搬迁到贵阳集中发展。

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典型产业,也是现代经济的重要推动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贵阳没有先天优势。即便如此,贵阳坚持不服输、不气馁的“三线”精神,按照党中央、省委指引的方向前行。

建设贵阳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贵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便是贵阳的大手笔。

原来,“三线”企业在山沟中顽强生存、曲折发展,随着两个开发区的建设,近百户“三线”企业集中调迁进入园区,成为贵阳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力军。同时,一大批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开始围绕“三线”企业做配套,众多“小帆船”围着多艘“大航母”,为国家制造了许多上天、入地、下海的高科技产品。

全国第一台自适应电火花打孔机、全国第一台自适应抛光打磨机、全国第一台PVD专业涂层自动化设备、全国第一条柔性喷砂生产线……这是贵州大东风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在贵阳发展以来交出的部分“成绩单”。

“这些年,我们一直坚持走‘技术+创新’的专业化之路,‘合作+发展’的规模化之路,‘品牌+市场’的国际化之路,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制造之路。”贵州大东风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昌辉说。

事实上,大东风机械公司的成长史,正是在“三线”精神激励下,贵阳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缩影。

此后,贵阳紧跟时局、紧抓机遇,继续弘扬“三线”精神,在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战略调整中抢占先机,促进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逐步形成以航空、航天、航发、电子为主的“三航一电”产业布局。

科研创新,成为贵阳推动产业发展的又一“筹码”。中国振华通过持续推进产品技术攻关,为“神舟”“嫦娥”等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有力保障,并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逐渐成为国内专业体系集中度高、综合保障能力强的新型电子元器件研发生产基地。

过硬的技术,成为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打开海外市场的“钥匙”。詹阳重工生产的全国首台国产极地全地形车,成为我国南极科考“重器”,高速轮式挖掘机、高速多用工程车等产品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随着技术的积淀、实力的增强,詹阳重工紧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加快布局海外市场,在多国建立了展示、销售、租赁、服务四位一体的营销服务体系,成为贵州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桥头堡”。

老“三线”企业为贵阳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也注入了新鲜活力。“十三五”以来,一批批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竞相在贵阳崛起,在国家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进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着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贵阳工业发展的“脊梁”逐渐挺起,贵阳实体经济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蝶变,贵阳市规上先进装备企业产值大幅提升。

顺应趋势 开启新时代发展新征程

在贵阳南部,贵州航天智能制造基础件产业集群建设项目正在加快推进。该项目由航天江南集团和贵阳联合打造,将建成一个基础件智能制造产业园,对贵阳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共建基础件智能制造产业园,是贵阳顺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趋势,推动产业发展集群化、高端化,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布下的一枚关键“棋子”。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赋予了贵州“四新”重大使命。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四个轮子一起转”作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四个轮子一起转”的首要引擎。

贵阳再次迎来重要历史机遇。

今年5月,在贵州省出台十大类35项意见支持“强省会”五年行动,明确提出支持贵阳贵安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后,贵阳随后出台系列政策,提出围绕整车、整机、整装,继续推动装备制造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到2025年,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我们的发展战略与‘强省会’五年行动是高度融合的,我们将继续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以创新驱动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为贵阳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贡献企业力量。”航天控制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海伟对贵阳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目标既定,行动必随。当前,贵阳正大力弘扬“三线精神”、“工匠精神”,加大技能人才引育力度,争取到2025年,全市科研人员突破2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达到35%,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着眼大势,落子从容。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奋力开启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新征程,这盘棋贵阳贵安已基本布局完成。贵阳贵安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以“强省会”五年行动为工作主线,围绕“四新”抓“四化”,以“三线”精神激发奋进力量,加快在转型升级、创新驱动、产业集群、招商引资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推动贵阳贵安先进装备制造业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贵阳贵安,一座全新的现代制造之城,正在黔中大地崛起。   (贵阳市全民国防教育融媒体中心)

  编辑:苏舟

  统筹:张强

  编审:魏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