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人才 让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代表委员聚焦人才汇聚

发布时间:2022-01-24 08:29   来源:贵阳网-贵阳日报  

大力实施人才兴市战略,健全完善人才政策体系,编制《贵阳市“十四五”人才发展专项规划》、举办“人才日”主题活动、启动贵阳贵安“筑人才·强省会”2022届在黔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行动……当前,贵阳正加速构筑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努力为推进全省“人才大汇聚”贡献省会力量。

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人才大汇聚。全面实施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四大工程”,深入推进产业重点人才和团队引进“123”计划。建设青年友好型成长型省份,培育凝聚更多青年人才。支持部分高职院校在优质专业举办职业本科教育。加快实施“技能贵州”行动,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全力营造重视人才、尊崇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浓厚氛围,把贵州建设成为全国最具吸引力、最具凝聚力的人才高地之一。

省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围绕如何推进人才大汇聚、加快建设全国重要人才高地等积极建言献策。

省人大代表杨正万:

创新人才体制机制 让更多人才在筑实现梦想

当前正是贵阳贵安走好新时代“强省会”赶考之路的重要阶段,若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充分释放人才的创造力,就能赢得竞争优势。省人大代表、贵州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杨正万表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类型的人才,其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规律也不尽相同,要因“才”施策,以更加精细化的方式方法招引和激励人才,创新人才体制机制,最大限度满足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人才的创业需要,才能更好地发挥人才服务“强省会”的巨大作用。

杨正万建议,针对高端技术创新型人才,要一人一策实现精准招引;工业研发型、工业从业型、工业服务型等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才,就需要按照人才的具体类别设计相应的招引激励政策,以更好满足不同平台的实际需要;对于高校毕业生,建议从提供合适的创新创业环境入手。“还要从住房、托幼、医疗、子女教育、工作条件和其他生活条件等方面营造优渥的人才创业软环境,打造聚才‘洼地’、用才‘高地’、留才‘福地’。”

针对工作条件,杨正万进一步建议,尤其需要考虑为不同层次人才提供专业的工作条件。比如,按照规定,科研人员在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须满足“单位在册正式工作人员”这一条件,这极大限制了非贵阳市级单位的人才为贵阳市的科技创新服务,若能针对这类问题探索实施一些政策,将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为贵阳贵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贡献。

省政协委员李华荣:

扎实推进“四业互动” 打造聚才新高地

锚定工作目标,编制《贵阳市“十四五”人才发展专项规划》;加强组织保障,成立“强省会”人口人才指挥部;围绕重点产业实施重点产业人才和重大产业项目互动招引“123”计划;启动贵阳贵安“筑人才·强省会”在黔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行动,向高校毕业生发出落户贵阳、扎根贵阳、共建贵阳的邀请……在省政协委员、贵阳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华荣看来,2021年,贵阳市大力实施人才兴市战略,健全完善人才政策体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深入推动产才融合,奋力推进人才大汇聚,为“强省会”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李华荣表示,新的一年,我们要努力推动“强省会”迈出新步伐、展现新气象、交出新答卷。“强省会”关键在强人才,人才是最关键的战略资源、最核心的力量支撑。建议抢抓“强省会”行动机遇,持续加大在人才引、育、用、留“四大工程”上发力,扎实推进专业、产业、就业、创业“四业互动”,打造集聚人才的新高地。市属高校和职业院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紧扣产业发展需求,通过调整专业学科设置、搭建产教融合联盟、打造一批高水平的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贵阳贵安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贵阳市教育系统要在育人机制上不断创新,通过企业育人、学校育才,拿出更多岗位迎接人才筑梦贵阳。健全人才服务保障机制,汇聚各方英才到贵阳贵安这方热土施展才华、贡献才智,共享政策红利、共谋发展新篇。

省人大代表杨允仙:

统筹培育引进“塔尖”“塔基”人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要素、第一推动力,走好新时代“强省会”赶考之路,需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省人大代表、贵阳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杨允仙认为,贵阳市大力实施人才引、育、用、留“四大工程”时,应当注重“塔尖”人才和“塔基”人才的统筹。

“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需要高精尖的‘塔尖’人才,另一方面对于基础性、应用型、技能型的‘塔基’人才也有较大需求,不容忽视。因此,‘塔尖’人才和‘塔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应当统筹融合推进,不断汇聚‘强省会’的智力支撑,为‘强省会’注入新鲜血液、汇聚强大动能。”杨允仙说。

杨允仙认为,在优化政策引才方面,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环境需进一步优化,一些体现政府关怀和温度的就业创业补贴和优惠政策在具体落实时需不断简化、细化程序,要用心、用情吸引优质人才来到贵阳、留在贵阳;在育才机制完善方面,高校需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通过政企互动、政校互动、政社互动、校企互动,最大限度挖掘和开发现有人才潜能。

同时,突出精准用才,用人单位需要在思想观念上打破条条框框,做到唯才是举、唯才是用,不给毕业生“贴标签”;在强化服务留才方面,整个社会要通过有爱、有温度的制度保障,大力营造识才、爱才、敬才良好环境,真正做到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比如,对于基层年轻公务员群体,政府除了给予一定的福利关怀外,是否可以搭建平台帮助其解决婚恋问题?家安下来,心才能安下来,人才也就留下来了。”杨允仙说。

省政协委员彭玉荣:

加强高质量科普供给 培育更多科技人才

省政协委员、贵阳市科协主席彭玉荣认为,只有公众科学素质普遍提高,贵阳贵安“强人才”行动才会获得更牢固和广泛的社会基础。

彭玉荣建议,一是进一步完善科普地方性法规,对已颁布实施26年的《贵州省保障科学技术协会活动条例》与2002年颁布实施的《贵州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整合,对应《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修订《贵州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二是加强基层科协组织建设,大力推进乡镇(街道)科协组织全覆盖,校长、卫生院长、农技站长担任基层科协兼职副主席全覆盖,村(社区)科普联络员全覆盖。三是持续加大科普经费保障力度,将科普经费列入各级政府同级财政预算,实现科普经费增长速度与社会经济增长速度相协调。四是加强科普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省、市(州)、县(市、区)科技馆建设。进一步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的科普场馆面向公众开放;依托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服务中心(站)、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加强科普设施建设;以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助推科普公共服务均等化。五是推动建立科普人才评价标准,开展科普职称评定,增设科学传播系列职称,打通科普人才职称晋升渠道;加强专职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各类科技人才积极参与科普公共服务,从根本上解决科普公共服务人员不足的问题。六是提升科普引领性,由“知识补课”向“价值引领”转变;提升科普精准性,由“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提升科普通俗性,让科普能够“接地气、聚人气”;提升科普融合性,实现“科普+”和“+科普”;提升科普广泛性,为“强省会”培育更多科技人才。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衣琼 肖达钰莎 杨源 曾静/文 周永/图

  编辑:宋德政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

贵阳日报传媒集团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转载事宜请致电:0851-85865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