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乡村40载 潜心育人不言悔——记“贵阳好老师”陈开元

从1980年开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起,41年来,陈开元一直在清镇市麦格乡龙窝片区的村级小学工作,矢志不移地坚守在农村小学教学第一线。优良的师德、视生如子的情怀,让他赢得了父老乡亲及一批又一批学子的交口称赞,先后多次被学校、上级教育部门、政府授予荣誉称号,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四有”好老师。

绘图 | 王雨桥

“我这一生都不会离开乡村的孩子”

1980年,高中毕业,那年他18岁,正值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他没有像其他年轻人一样选择到城市工作,而是选择留了下来,做一名乡村小学教师。他说,当初的想法就是“农村的孩子要学知识,就得有人教,乡村缺教师,我就来补一个缺吧!”

1993年,陈开元在麦格乡龙窝片区各村小工作了13年之后,遇到了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由于工作能力突出,他本有机会去教学条件更好乡中心小学工作。去还是不去?去,肯定会有更好的发展,但是村小的孩子们更需要教师,10多年与孩子们的相处也让他舍不下这些孩子……面对许多人求之不得机会,最后,陈开元选择留在了孩子们身边。有人为他惋惜,他说:“没办法,我这一生,是无法离开这些孩子了。”

“每一个孩子都是我的孩子”

从教41年里,陈开元时时刻刻以慈父情怀关爱每一位学生。还记得许多年前,他在原小坝村小学教书,有一年学校开学时,班上其他学生都来学校报到了,只有一个叫王刚的同学没有来。陈开元急了,便到王刚家走访。当他推开王刚的家门时,只见满屋的泥土和灰尘,王刚和衣躺在床上,盖着破旧的被子。陈开元掀开被子,把他扶了起来,问他为何不到学校报到,王刚顿时大哭起来。原来,王刚因父亲患病、母亲离家,家庭生活十分困难。陈开元立即掏出身上所有的钱给予王刚生活上的资助,让他得以顺利重返课堂。像这样的事情,在陈开元的教学生涯中,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据麦格乡中心学校的统计,陈开元所任教班级,41年里,没有一个孩子因家贫等原因失学,经过他劝学重返课堂的有112人,为贫困学生付书本费、生活费近万元。“我就像一位父亲,每一个孩子,都是我的孩子。既然入了这行,就做好这行人。”陈开元经常这样说,也这样做。在与学生相处上,陈开元有着自己的见解,“与学生相处是一种艺术,师生关系既不是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也不是大哥和小弟的关系,而是界于这两种关系之间。只有把握住这个度,学生与老师才能更加贴心,便于交流沟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陈开元这样说道。

“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2007年5月,正是“两基”迎国检的冲刺期,由于工作需要,麦格乡中心学校再次把他从大谷佐小学调到龙窝小学(片区中心学校)主持工作。他来到龙窝小学后,带领学校十几个老师,对标对表,加班加点完成“两基”工作。常常白天上班、周末加班,晚上用方便面加饼干充饥后又加班。资料做好后还要靠步行送到麦格中心学校验收,就这样经历了两百多天的奋战,2008年终于国检验收过关。

而后,他又再度回到大谷佐小学任教。2012年8月,因工作安排,他又调到龙窝小学任教至今。

任教期间,他还时常化身“理发师”,从家中带来理发工具,义务为学校留守儿童理发。

无论何时,他总是主动申请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任劳任怨,用行动诠释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以爱孩子来报父母养育之恩。”

41年里,陈开元从没有因为家里的事请过一天假,他要求自己每天都要最早到校。既使在本村小学工作,担心校产丢失,他也坚持住校。这样,总是到了周末,目送最后一个孩子离开学校,他才匆匆赶回家中。一进家门,就先来到患病多年的母亲跟前,问她是否要喝水、吃饭,给老人洗衣、梳头发、洗脚等。

“我热爱于教育事业的原因,是由于父辈以上几代人吃过没有文化、不识字的亏。我从小立志一定要认真学习,当个好老师,教好家乡孩子识字、明理,会做事、会做人。”陈开元这样说,也确实做到了。

教育,无疑是人类最伟大的公共事业,一代代人为这事业“春蚕到死丝方尽”。陈开元便是其中的一个,他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乡村孩子,他还将继续奉献下去。这,正彰显了人民教师最高尚的师德与师魂。(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文/于瑞佳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