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晴隆三宝:新市民住进新房子

发布时间:2021-10-14 10:57来源:贵州日报

  近日,走进位于晴隆县三宝街道的晴隆县龙发服饰工厂,机织声不停,数十名工人坐在工位上剪裁、针织、熨烫……在缝纫机前忙着卷边的王坤是其中之一,随着缝纫机发出的哒哒声,一条裤带很快就在他手上成型。

  王坤是2019年3月从晴隆县三宝彝族乡干塘村搬迁到阿妹戚托小镇的新市民,之前一直在省外务工,收入不高。搬迁后他就进入龙发服饰工厂工作,现已成了一名熟练技术工,每月工资有4000元左右,实现了在家门口稳岗就业。

  像王坤这样在龙发服饰工厂务工的新市民不少。晴隆县三宝街道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持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1317户6263名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问题,扎实推进新市民计划“1+13”政策落实落细,着力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难题。

  三宝街道通过园区引领拓就业,投资1.89亿元建成占地350亩的产业园,引进新能源汽车、服饰鞋帽加工、家装建材等12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提供岗位2000个,1113名搬迁群众实现了从田间走进车间的转变。

  按照“一户一档、一人一册”建立培训档案,采取“人社中心+劳务公司+企业”一体化培训模式,因人施教、分类施策,对3240名劳动力开展家政、厨师、电子商务、旅游服务等技能培训75期,同步开发智慧数据平台、岗位匹配系统,实现培训和就业无缝衔接。

  同时,依托“二十四道拐”红色旅游、阿妹戚托舞蹈等品牌效应,盘活安置点“阿妹戚托小镇”旅游业态,带动100名新市民舞蹈队员稳定就业、55户新市民个体工商户稳定增收;将民族刺绣传统技艺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建立“锦绣坊”,让86名绣娘就近就业,把“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

  利用闲置车库,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组织方式,发展食用菌80万棒,覆盖150户搬迁群众,解决250名劳动力就业;开发保洁员、社区辅助员等公益性岗位和打造残疾人就业车间,带动760名群众就地就业。

  在服务方面,建成从幼儿园到高中一体化教育园区,与宁波、贵阳、兴义等城市一流学校“组团式”结对帮扶。通过“益童乐园”“新市民·追梦桥”“四点半课堂”等平台载体,组织社工、志愿者为新市民子女开展益智教育、学习辅导、特长培育等;县医院分院与贵阳市的医院结成对子,启用“四级远程医疗平台”,让群众就近享受优质诊疗服务。

  此外,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大山,留得住乡愁”,居住区以彝族原生态舞蹈“阿妹戚托”命名,将苗族图腾“牛头”和彝族图腾“虎头”两大民族符号融入建筑布局中,打造彝乡苗寨;组建阿妹戚托艺术团、芦笙舞蹈队,促进民族文化在阿妹戚托小镇焕发新的生机。并在居住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形成横向纵向“一盘棋”工作格局,强化社会治安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实现“小事不出家门,矛盾不出社区”。

  同时,以街道的9个党支部为圆心,建立“500米党员服务圈”,同步组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坚持“作风零懈怠、工作零失误、管理零空白、服务零距离”,党员示范带头服务,从培训使用马桶、灶具、防盗门等生活常识入手,在家电维修、便民理发等一桩桩小事上着力,于细节处办实事显真情,帮助搬迁群众融入新三宝、过上幸福新生活。

  编辑:陈晨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