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镇职教城的“新型城镇化”:职业教育助推农业人口转移

发布时间:2021-10-08 12:07   来源:多彩贵州网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意义深远。

  今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广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等地区经验的通知》,推广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提高城市建设与治理水平、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三大类13个方面经验做法。其中,贵州省清镇市强化农村转移人口等人员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经验做法获推广。

  贵州(清镇)职教城自2012年建设以来,累计投入资金278.38亿元。院校开设专业314个,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让学生毕业就“上岗”

  技能好的学生,就可以当助教。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运用与维修专业大二学生卯光阳就是其一。2020年,在中职院校就读的卯光阳拿了全国汽车机电项目一等奖,因此获得了“免试升高职”的“门票”,同时也成为实操课的助教。

  “学校建有生产型实训基地,实操课占总课程比例80%以上。”卯光阳信心满满地说,“工学交替”让他专业技能不断娴熟,拿了几次全国性大奖。明年大三顶岗实习,他准备申请去特斯拉工厂,“听说特斯拉的远程诊断与升级很先进,我想进一步提升自己。”

图片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公共实训基地

  2019年7月,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贵州通源集团签署《现代学徒制“汽车喷涂”人才培养协议》,通源集团按照生均4000元的标准投入经费10万元左右,专门用于支持现代学徒制“汽车喷涂”通源班在校内开展相关的技能训练。2020年11月,《人才培养协议》又增设了“汽车钣金”“汽车营销”。

  而这一“人才培养”计划采取“第三方”考核。例如“汽车喷涂”技术,采用全球领先的汽车水性漆企业——PPG公司的技工考核标准作为培养效果的独立考核评价。

图片
2021年9月,新一届“通源班”开课

  “一旦第三方考核通过,企业必须录取。”汽车工程系副主任向巍说,一个月前,他前往贵州通源集团回访今年6月被录用的70多名毕业生(其中1/3来自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情况,贵州通源集团回复称“学员素养很高,仅实习两个月就可独立作业”。

  此外,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还与保时捷PEAP、丰田T-TEP、通用ASEP、大众TQP、长安福特STWP等13个企业合作。“下一步,我们将‘通源班’模式复制到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中。”向巍说。

图片
学生正在汽车公共实训基地练习

  产教融合:理论与实践交融的2∶1模式

  高校的操场,同样是其附属幼儿园孩子们开展户外活动的场地。

  每遇阳光晴好的下午,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0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杨月新就带着孩子们到操场上做游戏。

  这位刚满18岁的少年,今年9月进入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幼儿园跟岗实习。9月3日,他第一次从学生变成老师:“刚走进教室很紧张,好在之前的实训上,老师曾教过我们如何与学龄前儿童交流。”

图片
幼教专业学生进入幼儿园跟岗实习

  理论与实践交融的2∶1教学模式,是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最大的教学亮点之一。据实验实训中心老师刘钰涵介绍,实训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两个方式,每个学期会安排学生到幼儿园、特殊儿童学校、健身机构等上百所合作单位进行认知实习和跟岗实习。

  实验实训中心设有13个实训室,含动商、纸创意、烘焙、万能工匠、蒙特梭利教学等内容,培养模式上采用课程、证书融合,学校教师、企业老师融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融合,学生、学徒融合的培养模式。

图片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蒙特梭利实训室

  优秀毕业生、“达达熊”儿童剧团创始人曹旭亮就是其中一位“企业老师”。他告诉学生们,“达达熊”团队在剧本创作中,将一些道理融入情景剧动植物的对话,致力于做到“寓教于乐”。他们不仅将童话故事演绎给孩子们看,还邀请孩子们一同参与演出。

  “实验实训最大的意义就是将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区分开来。”刘钰涵说,通过与曹旭亮的对话交流,幼教专业的学生们知道了什么样儿童剧才能受到市场青睐。而其他优秀企业老师的讲述,也让学生们开始思考自己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

  教城互动:“双创”多渠道打开就业空间

  “入学以来最大的收获,就学习到了苗绣、蜡染等民艺。”艺术系学生胡力云跟记者谈到了创业的想法,上学期,她根据苗族“蝴蝶妈妈”的图腾,设计制作出一对蝴蝶形状的耳环,通过朋友圈卖了180元,“我梦想未来能打造出自己的品牌。”

  胡力云是“非遗苗绣黔匠工坊”的“现代学徒”。“非遗苗绣黔匠工坊”与贵州省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进行校企深度合作,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假期由师带徒进入企业见习和实践。

  本校设计类专业教师也在“非遗苗绣黔匠工坊”内设立产品研发工作室,师生共同进行项目研究与产品开发。

图片
“非遗苗绣黔匠工坊”陈列着学生们的作品

  “工坊是学生们学习的空间,更是其表达创意、施展才华的空间。”“非遗苗绣黔匠工坊”负责人晋张新筑说,学生们在工坊制作出工艺品后,拿到职教城或‘时光贵州’景区摆摊,上百件作品,通常当天就销售一空。

  晋张新筑介绍,艺术系就业率半数以上毕业生进入民艺相关企业工作,而另一部分则返回家乡自助创业,建立非遗文创品牌。2019届毕业生韦平芝毕业后返回家乡册亨县,建立了“青初见文创基地”,今年,其文创设计作品“黔中青”代表贵州入选新兴领域青年助力新经济大展。

图片
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双创中心

  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也为毕业两年内的学生创业者提供了一个“创业摇篮”。通过学校双创大赛答辩的创业队伍,将一次性获得2—5万启动资金。

  从去年9月至今,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双创中心”已有12支创业队伍入驻。

  “双创中心水电费全免,很多办公设备也由学校提供,这给处于创业初期的我们很大的鼓励与支持。”大数据专业的潘兴贵说,他与几位校友一同创办了贵州青蓝信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专职于电子产品的维修,服务人群覆盖职教城十几所院校,“目前我们正计划走出职教城,向外拓展业务。”

  编辑:李奕璇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