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科学种地颗粒归仓

发布时间:2021-09-24 14:41   来源:贵州日报  

稻海翻金浪,风吹稻米香。近日,在铜仁市松桃自治县盘石镇代董村水稻基地内,一台台收割机来回穿梭,将颗粒饱满、黄澄澄的稻谷尽收其中。

种植大户龙作宣满脸笑意地说,“有了机械化操作,种地比以前轻松多了。”今年,龙作宣种了300亩地,产值达24万斤,收入近20余万元。

代董村田土肥沃,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是水稻种植的好地方。但过去因为劳动强度高、人工成本高、农户缺乏技术,严重制约了水稻产业发展。

为了让传统农业提质增效,松桃自治县着力推广水稻种植机械化、培育新型农民,依托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让农机装备结构逐步优化,不断提升农机化作业水平。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强化农产品产销对接。坚持品牌引领发展,通过强化品牌打造,大力培育和宣传企业品牌。同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市场合作,线上线下共推“黔货出山”。

作为传统农业种植地区,铜仁是如何推动农业现代化,加速乡村振兴的?

铜仁的答案铿锵有力:围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整治、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和输配电等重点项目,全部统筹后进行资源整合。今年以来,该市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0.92万亩;199个坝区全部修通产业路;建设蔬菜避雨设施2.9万亩,温室设施3.4万亩;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4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176家;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训8802人,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培训122.71万人次,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5.91万人次。

铜仁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参与感,仅松桃自治县盘石镇的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就带动了周边5个村发展水稻种植6000余亩。

时下,位于玉屏自治县贵州贵福菌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智能工厂车间内,工人们正将鲜菇搬迁至食用菌初加工车间,然后进行烘烤、分拣、包装。

以前,菌菇采用传统模式栽培,一年仅产两季,质量不高、产量还低。而采取工厂化生产的菌菇,不仅品质好,产量也高。

贵州贵福菌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食用菌,主要以化工厂出菇为主,同时还有常温出菇和林下仿野生栽培两种。该公司主任赵飞说,“通过智能化设备自动调节,有助于食用菌生长。”

铜仁通过科技引领、推进数字化农业发展,带动农业企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推动农业向生产管理智慧化、质量追溯信息化升级,已培育农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标杆项目2个,融合示范项目11个。

在碧江区茅溪村,游客们正徜徉在茅溪坝区,采摘精品水果、吃农家饭,享受惬意的休闲时光。

曾经的茅溪坝区,大量土地被闲置撂荒,根本没有游客前来游玩,就连当地群众都纷纷外出务工。如今,依托融合联动发展,该村推进种养融合,布局时令蔬菜、精品水果、餐饮休闲、林下养鸡四大板块,终于有了“天天有菜、月月有花、季季有果”的良好局面。

村民杨俊仅仅靠种菜,年收入就达20万元,不仅修了新房,还买了车。他说,种养融合让同样的地产出不同的效益,更让村民看到了现代农业的光明“钱途”。

近年来,铜仁市坚持硬件先行、龙头带动、科技引领,粮农收益丰、生活富,已成为当地的真实写照。

2021年,铜仁全面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种植中药材面积73.6万亩,累计产量8.94万吨,实现产值12.52亿元;蔬菜种植面积197.67万亩,累计产量291.13万吨,实现产值83.83亿元;果园总面积有107.71万亩,实现水果产量49.28万吨,产值34.20亿元;食用菌累计种植面积7.13万亩,累计产量28.60万吨,实现产值27亿元。

(刘煜妤 阮丹

碧江区老麻塘村村民正在搬运稻谷。 刘煜妤 摄

仓中有粮 心中不慌

锦江两岸多桃李,青山处处瓜果香。9月的碧江,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到处都是一片丰收的好景致。

在碧江区滑石乡老麻塘村,刚刚收完2400亩稻谷,村民又忙着把稻谷卖给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稻谷还没收完,就已经卖完了。”农户刘光权说。

过去,家家户户种稻田,是为了维持温饱,而老麻塘村的米虽然质量不错,但因为科技含量不高,制约了当地水稻产业的发展。

为了给传统农业提质增效,碧江区专门下派农技专家到滑石乡,提供科研技术支持,提升水稻的科技含量与品质。同时,为加强配套设施与生产力,碧江区还整合财政资金,投入340.98万元,完善了水、路等坝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配套设施、生产力的不断提升,老麻塘村村民种植的稻谷,从“为了吃”转变成“为了卖”。

位于松桃东北部的代董村,去年建成了大米加工厂,对其出产的大米进行统一包装、销售,彻底改变了当地大米的销售难题。在该县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技术指导下,大米价值也得到了提升,引得村民竞相种植水稻。

从吃饱、吃好,再到富足,是农业产业现代化推进获得的丰硕成果。

铜仁市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优化农作物品种结构,调整粮食产业布局,建设高标准良田,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并严格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制,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该市还运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成果,积极开展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全力打造农业绿色发展之路。

目前,该市粮食生产实现“双保”目标,完成粮食种植面积401.78万亩,预计粮食总产量120.41万吨;秋粮播种面积293.96万亩,预计秋粮总产量有95.18万吨,现已完成秋粮收获面积150.46万亩。

万山区傲农武峰种猪场圈舍。 铜仁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特色成规模 丰收又增收

初秋,位于玉屏自治县朱家场镇的油茶基地里,郁郁葱葱的油茶林长势喜人,油茶果簇拥在一起,压弯了枝头。

朱家场镇鱼塘村村民姚沅明看着满山油茶,满脸笑意地说,“老油茶树‘高接换冠’成功后,每亩产量可提高4倍。”油茶树已变成“摇钱树”,让姚沅明每年可以增收5万余元。

过去的鱼场村,满山都种满了玉米、红薯等传统农作物,虽然种植技术要求低,但收益却微薄。只能让人勉强度日。

针对这一状况,玉屏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实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将15.4万亩油茶作为富民强县的特色优势产业,全力推进油茶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在政府提供优质茶苗和技术指导下,引导群众种植油茶。

玉屏自治县着力推进油茶全产业链项目实施,通过与油茶发展企业、大户、合作社合作,完成油茶基地抚育管护9052亩,有油茶苗木培育基地300亩,年繁育油茶苗木2000万株。新建高产林基地,完成新增高产林基地建设11500亩,计划建设高产油茶林4300亩,力争累计完成油茶高产林15800亩。

与此同时,印江自治县则另辟蹊径,通过打造食用菌栽培标准化示范区,走出了一条山区特色新路子,让小小蘑菇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印江作为铜仁市发展食用菌的重点区域之一,实施“2+N”产业规划,将食用菌作为区域经济大力发展的主导产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菇农”等方式,积极推进“梵天菌业+”发展模式,并实施了“千户万菇”行动计划和“菇农培育”工程,让印江食用菌产业得到飞速发展。

近年来,印江聚焦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培育10个特色优势百亿级产业集群,推进产业结构规模化布局、特色化选择、标准化生产。

特色产业规模化,农户增收又丰收。如今,玉屏油茶、印江食用菌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好帮手。

  编辑:宋德政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