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说丰年——看贵阳贵安乡村振兴开新局

发布时间:2021-09-24 09:31   来源:贵阳网-贵阳日报  

修文县猕猴桃产业示范园。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9月23日,我们迎来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贵阳农投集团罗甸县65万羽标准化蛋鸡场。

今年以来,贵阳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以大力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为工作抓手,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等重点,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奋力争当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的排头兵。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3.2亿元,同比增长8.8%,高于全省平均0.3个百分点;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81亿元,同比增长7.3%,增速在全省排名第四;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818元,同比增长14%,绝对数和增加值均是全省第一,稳健迈出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的坚实一步。

当好乡村振兴“排头兵”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其深度、广度和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的重要指示,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贵阳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马骁说,只有筑好堡垒,才能扛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面“大旗”。

自2021年6月8日在全省率先挂牌贵州首家市级乡村振兴局——贵阳市乡村振兴局以来,围绕工作保障机构建设,贵阳市在全省首创成立贵阳贵安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贵阳贵安公益发展基金管理中心、贵阳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形成了高位推动、系统谋划、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目前,贵阳贵安公益发展基金筹集资金达1300万元。

与此同时,贵阳市采取系列举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开新局——

在防止返贫致贫上,建立线上快速监测发现、线下监测排查、分类快速响应“三重机制”,线上全方位收集预警线索,线下常态化开展“回头看”“户户见”,及时发现返贫致贫风险对象,及时响应、分类落实产业就业、兜底保障、“防贫保险”等帮扶措施。

在机构队伍建设上,贵阳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统筹增加40名事业编制,为全市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落实农业农村工作“大学习大统筹大调研大落实大服务”机制,同步建立县乡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轮训制度,形成调研成果5项,梳理“三农”重点任务200余条,抓调度、抓落实、强服务,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势头。

在政策体系支撑上,编制完成《贵阳市“十四五”乡村振兴发展专项规划》,出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贵阳贵安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二十条措施》《2021年贵阳贵安关于乡村振兴开新局重点工作任务》,配套制定涉农资金整合、农产品加工、林下经济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执行性文件13个,形成了“1+2+2+N”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

在合力帮扶推进上,建立贵阳贵安各级领导和单位联系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机制,明确贵阳贵安39名领导联系帮扶39个村,117个单位联系帮扶111个村,78名农技人员下沉到村、到生产基地开展服务;组建275个驻村工作队、选派872名干部开展帮扶;强化省会担当,协作帮扶省内12个县,实施产业就业市场教育医疗党建“六大协作工程”,现已实施帮扶项目23个,购销本省农产品61.47万吨,提供岗位2万余个;启动“万企兴万村”行动,市级层面组织100家企业与100个村结对共建;出台《贵阳贵安关于鼓励实施新乡贤回归工程试点的指导意见》,选取清镇市、息烽县开展试点,在搭建平台、政策支撑、要素供给等关键环节先行先试,促进智力回乡、资金回流、技术回暖、人气回聚。目前,清镇市、息烽县回引“新乡贤”1300余人。

在深化农村改革上,着力把握和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有机统筹、集中打造36个省、市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自加压力试点创建“三感村寨”20个;开展全国宅基地改革和农村承包地到期后再延长30年先行试点、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模式助推乡村振兴等一批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形成一批典型改革案例,如清镇市“红枫中国农业公园”成为贵州首家中国(国家)农业公园等;持续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实现“三变”改革行政村全覆盖,目前,村集体资源入股面积达23万亩,农户承包地入股面积达40万亩,195万人变成股东。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十四五”期间,贵阳市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50万亩。今年,贵阳市将1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为民办“十件实事”内容,实施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项目100个,夯实强农兴产基础。同时,按照“三改”“四化”要求,已在乌当区、开阳县实施1.1万亩现代山地高标准农田试点示范项目,总工程进度目前已完成约90%,预计10月前完成建设。

工作人员在检查鸡蛋。

贵阳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四抓四保”,即“抓责任落实,保粮食安全”“抓耕地保护,保种粮空间”“抓科技服务,保种粮效益”“抓灾害防范,保粮食稳产”措施,坚决扛起粮食安全重大政治责任,坚决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面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力确保粮食安全。数据显示,目前,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40.91万亩,预计产量41.57万吨,均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有望实现2018年以来新高。

同时,贵阳市进一步优化提升蔬菜、畜禽、水果、茶、奶业、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与二产、三产全面融合发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奏响了一曲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交响乐。

——全面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打造城镇周边精细保供蔬菜产业带、次早熟蔬菜产业带、夏秋冷凉蔬菜产业带、特色加工蔬菜产业带等蔬菜“四大产业带”,着力发展都市现代设施保供蔬菜基地,提升主要农产品生产保供能力,为经济体量大能级城市人口动态增长提供“菜篮子”保障。完成蔬菜(含辣椒)播面145.9万亩(次)、产量231.6万吨,分别同比增长6.6%、16.3%。累计完成食用菌种植2.08亿棒(万亩)、同比增长21.89%,产量达8.16万吨、同比增长41.32%。

——提高本地生猪供应能力,强化统筹调度,全面落实国家、省“17+2”支持生猪生产发展政策,重点实施生猪生产临时性补贴政策、贷款贴息补贴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等,“多管齐下”推进生猪产业发展,提升全市生态家禽产业化程度现代化水平、产品竞争力。目前,全市生猪存栏89.05万头,出栏80.93万头,能繁母猪存栏9.4万头;家禽出栏2380.9万羽,禽蛋产量2.58万吨。

——水果基本实现周年供应。将水果产业纳入《贵阳市“十四五”乡村振兴发展专项规划》,制定下发《贵阳贵安2021年度水果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和《贵阳贵安水果产业发展工作安排》,强化招商引资、科技支撑、技术服务、质量监控等,以猕猴桃、桃、李、枇杷、樱桃、葡萄、杨梅、草莓等树种为主导的精品水果果园面积突破120万亩,产量46万吨。今年以来,全市新增水果种植4591亩,产量37.07万吨,产值34.4亿元;实施重点项目8个,已完成7个。

——全产业链纵深推进茶产业发展。按照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坚持“干净茶”理念,围绕“精品化、标准化”做文章,按照“南北两翼、三大区域板块”格局,持续优化茶叶区域布局,加快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初步掌握红、绿、白、黄、青、黑六大茶类加工工艺和抹茶生产技术,涌现出“绿宝石”“开阳富硒茶”等在市场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茶叶品牌,贵阳正逐步成为全省茶产业对外交流合的作窗口和名片。截至2021年8月底,全市茶园面积28万亩,投产茶园24.9万亩;茶叶生产企业112家,专业合作社32家,种植大户110个;全市已完成干茶产量1.3万吨。

——贵州“高原生态奶”品牌知名度越来越大。依托南方乳业、好一多等奶业龙头企业,建成生态牧场、乳品加工、配送、销售等全产业链,日均生产乳制品近400吨。目前,建成存栏2000头以上的标准化奶牛牧场6个,日产原料奶近120吨。建成日处理能力达200吨和800吨的现代化乳制品加工厂两个,日均生产乳制品近400吨,100余个品种,日均销售200万份左右。

——中药材产业实现生态经济双丰收,加强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强化招商引资,全市中药材总面积达38.96万亩(含刺梨),产量5.46万吨,产值5.29亿元,实现了“绿色银行”遍山开,生态经济双丰收。

“农业‘接二连三’发展是贵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特点。今年以来,贵阳市强力推进市农投集团酱菜加工、贵安粮油加工、修文生猪屠宰、开阳富硒食品等重点项目建设。”马骁介绍,上半年,全市完成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42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总产值276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4.72%。

此外,贵阳还强化乡村经济新业态培育,因地制宜推行农房变客房、田园变庄园、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三变”,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观光业,获批乡村旅游客栈69家、星级农家乐208家。今年1月至7月,贵阳市共接待游客2372.16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64.28亿元。

走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振兴之路

“项目以循环化的系统手段,对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含农家乐污水)及畜禽粪污引发的农村面源污染进行处理,并通过大数据手段将污水处理设备接入平台,实现了无人值守、远程控制、事故预警、工单就近处理。”9月17日,在贵阳贵安农村环境微循环治理系统试点项目现场观摩会上,修文县久长街道清江村的农村环境微循环治理系统试点项目得到观摩代表的点赞。

息烽县丰收节现场展销的农特产品。

这是贵阳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村民共建”的农村污水治理模式进行的创新试点,经过处理后的生活污水达到一级排放标准,将污水处理运行成本降至每户每年110元,真正破解农村环境治理“投得起、管不好、用不上”难题。通过因地制宜选取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模式,目前,贵阳日处理10吨及以上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率已达80%以上。

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推进乡村建设的题中之义。贵阳市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来,重塑乡村魅力,走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以“大数据”为抓手,打造数字乡村云平台,把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开新局的重要突破口,统筹推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与“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深度融合,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农民生活“数字化”、乡村治理“数字化”,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9月18日,贵阳市贵安新区数字乡村“数字工作站”暨“数字示范村”揭牌与签约仪式在贵阳举行,与中国联通贵阳市分公司签订“数字乡村”战略合作协议,同步为5个“数字乡村”示范村揭牌。

以“大农网”为载体,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印发《贵阳市2021年农村集中供水巩固提升项目工作方案》,下达市级专项补助资金5600万元,目前贵阳贵安20人以上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9.05%。开展“大农网”建设,建设配电网线路545.9千米,安装配电变压器159台。扎实推进乡村路面提升等级工作,投资21330.411万元完成路面提升168.85公里,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中等以上农村公路占比达75%以上。

以“大整治”为手段,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下达农村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提升改造第一批市级奖补资金1104万元,对目标任务进行层层分解,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目前,已提升改造无害化卫生厕所11742户。印发《贵阳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示范点培育方案》,确定开阳县为贵阳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示范县,打造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示范乡镇培育点10个、示范村69个,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向30户以上自然村寨延伸,目前已设置垃圾收集点的30户以上自然村寨共5400余个。

以“大循环”为试点,深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置,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村民共建”的农村污水治理模式开展创新试点。

打造“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新格局

今年9月,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名单公布,开阳县禾丰乡穿洞村、修文县六屯镇大木村、息烽县石硐镇大洪村在列。

清镇市流长苗族乡黑土村5000亩刺梨喜获丰收,产量107万公斤,实现产值达320万元,受益农户210户,户均增收1.5万元。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贵阳市以党建为引领,打造“三治”(自治、法治、德治)融合乡村治理新格局,建立长效机制“铸魂固本”,激发乡村振兴合力,不断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自治为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和服务功能,深化村民自治建设,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996个村均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建成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村民议事会等“四会”组织,积极推选、邀请村内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担任理事会负责人或成员,广泛开展议事协商。发挥“党建三互”提升党建示范作用,农旅融合提升产业带动作用,夯实基础打造宜居宜旅村寨。村支“两委”班子团结带领全村党员群众持续发展主导产业、推动产业兴旺,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推动生态宜居,持续培育乡村文化、推动乡风文明。

法治为本,“顾问+”融入乡村治理。推进基层法治建设,推行“一村一民警助理”工作制度,全面实行民警驻村制、巡防制和包片制度。整合优化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与全市1458个行政村(居)签订法律服务协议,实现了“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全覆盖。建立分级调处排查上报、化解机制,统筹各方调解力量,对群众反映的各类矛盾纠纷“应调尽调”,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

德治为先,“实践+”助推乡村治理。强化乡村德治建设,实现乡(镇)综合文化中心(站)建成覆盖率100%,71个乡(镇)荣获各级文明乡镇荣誉称号,县级及以上文明乡镇创建占比98.61%,888个行政村荣获各级文明村荣誉称号,县级及以上文明村创建占比97.37%,今年以来共开展文明实践活动16285次。

通过一系列举措加强乡村治理,贵阳乡村发展更具活力,广大农民在新时代的丰收路、幸福路、振兴路上奋勇前进。

(王兴春 康荣 李德惠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樊成琼/文 贵阳市农业农村局/图

  编辑:宋德政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

贵阳日报传媒集团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转载事宜请致电:0851-85865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