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秋色斑斓瓜果香

发布时间:2021-09-23 14:07   来源:贵州日报  

麦金黄,杏初尝,镰到丰收满野忙。

9月,丰收季,六盘水大地上抢眼的金色注定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勤劳的六盘水人民,用一场场丰收,为乡村振兴加油助威;用一张张笑脸,印证与时俱进的精气神;用一次次改革创新,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奋力开创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添砖加瓦。

“凉都三宝”支撑特色农业

8月27日,六盘水市水城区野钟乡野钟村的刺梨迎来了今年的第二次采收。

“首次采收是8月1日,收了30多吨。今天这一批计划采收200多吨,等到下周采完了第三批,今年的刺梨采摘季也差不多结束了。”野钟村村支书唐发开说。

2014年8月,在唐发开的带领下,野钟村12名群众代表来到了黔南州龙里县考察学习刺梨种植技术。

“在这之前,我就认真思考过开展刺梨种植。”说起选择的缘由,唐发开打开了话匣子。

2013年,唐发开到贵阳出差。晚上出门闲逛的时侯,偶遇了在贵阳街头卖刺梨制品的小贩。

“他把刺梨表面的刺剔除了,然后切成片,蘸上一些调味料,就能卖到18块钱一斤。当时我就惊讶,小小的刺梨居然能够卖到这么高的价格。而且,我小的时候,家里的长辈也经常说,一颗刺梨的营养价值,能抵上一个鸡蛋。所以,思来想去,我决定带着村里人种刺梨。”

从龙里县考察回来后,唐发开将在龙里县看到的、听到的,详细告诉了村里人。原本以为大家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没想到不少人当场表示愿意跟着种。

2015年元旦刚过,由农户自行出资购买的刺梨苗从龙里运到了野钟,在这里安了家。

“一开始种的是贵龙5号,种了1000亩左右。现在的品种就比较丰富了,种植面积也扩大到了2800亩。去年采收了310吨,今年估计可采收500吨左右。”

几十公里外的水城区营盘乡罗多村,一朵朵“小伞”惹人怜爱。

罗多村,北邻乌蒙大地缝主核心区,境内有乌蒙大地缝、乌蒙原始森林、珙桐园、乌蒙石林、牛棚梁子、万亩杜鹃花海等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良好,是当之无愧的“大氧吧”。

“这朵朵‘小伞’名为乌蒙松菇,种植面积200亩,是在今年5月8日开始种植的。7月8日,其中100亩开始大面积采收,现每天产量在5000至6000斤,最多时能达到8000斤左右。零售的量在1000斤上下,其余的由水城区的一间公司负责收购。项目主要是由我们合作社负责运作。”罗多村村主任詹明文一边在林间穿行一边介绍情况。

食用菌种下去了,配套的采摘步道、喷灌系统也陆续建成,这片曾经的荒地随着小蘑菇的生长,逐渐热闹了起来。

“每天都有附近的人来购买,最多的时候一天有200多人。因为现在处于集中出菇的阶段,每天的用工量也不少,一般都在60人左右。”

规模化种植的刺梨、生态化培育的食用菌,只是六盘水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十三五”以来,六盘水市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路子,坚持以规模抢市场、以市场定规模,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增山地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近80万亩,新增万亩以上产业基地8个、千亩以上产业基地185个,其中,刺梨种植面积、产量和加工能力全国第一,红心猕猴桃种植面积全省第一。

与此同时,六盘水市注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新增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1个、绿色农产品认证27个、有机农产品认证44个、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6个。特别是以“凉都三宝”——春茶、刺梨、猕猴桃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名气越来越响、市场越来越大,盘州刺梨、水城红心猕猴桃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盘县火腿、水城猕猴桃进入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互认名单,水城食用菌进入国家产业集群建设名单,猕猴桃鲜果及果酒、刺梨原汁出口国外市场,打造了人民小酒、盘县火腿、“弥你红”红心猕猴桃、“水城春”早春茶等区域公共品牌。

产业就是致富“金钥匙”

金秋9月,正是软籽石榴成熟时节。

伴着秋日的阳光,驱车来到了盘州市羊场乡张家寨村突尼斯软籽石榴种植基地,石榴树沐浴着阳光雨露生长。村民们正忙着拆掉保护袋,小心翼翼将一个个圆溜溜、红彤彤的石榴放进篮子里。

2014年,张家寨村引进云南鸿丰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软籽石榴产业。2015年种植面积1473亩,覆盖农户525户1679人。2018年石榴开始挂果,产量年年递增,今年达到120吨,产值120万元。

自2020年以来,产业基地推行“返租倒包”模式,将部分土地承包给懂技术、会管理的村民种植。种植大户张福丽、金明欢夫妇与技术人员冯补康便联合承包了120亩,进行自主经营。

“石榴亩产2400斤,鲜果收购价5元/斤,亩产值12000元,除去土地流转、人工、农资等费用,亩产净利润在7000元左右。”张福丽说。

村里有了产业,村民就有了就业的门路。产业发展中,通过“三变”改革强化利益联结,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获得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每亩年均增收1300元。

“我家的地都入股公司种了软籽石榴,一年能分红4000多元。除了每年的固定分红外,我平时在基地打工,每天至少有80元工资,多的一天可拿到120元。相比以前务农,不但轻松,而且收入高,没想到自家也成了‘上班族’。”正在采摘石榴的张家寨村民张光粉和同伴们有说有笑,幸福满满。

在张家寨村的销售点,前来采购的人接踵而至。“这里产的石榴皮薄籽软汁多味甜,我已是第三次前来购买了。”从红果城区开车前来的吴军,此次又买了200多斤,准备送给亲朋好友。”

此外,基地还拓宽经营增收渠道,实施林下养鸡2400羽、养鹅800余羽;培植特色石榴观赏盆景,定价88元/盆。

新民镇也是石榴基地,曾经因种植传统农作物挣不到钱,新民镇村民纷纷外出打工,成片的梯田成了撂荒田。

2015年3月,新民镇俄项井村民周永在外务工多年后决定返乡,誓把“撂荒田”变成“致富园”。他从村民手中流转了200多亩土地,创办了福宝银软籽石榴种植基地,用种植软籽石榴来“唤醒”长期撂荒的土地,带领村民走一条特色富民兴业之路。

“去年通过线上营销,石榴卖到天津、广州等地,短短20来天就全部售罄,收入30多万元。”周永说。今年,石榴基地进入盛果期,产量将超过100吨,收益会十分可观。

为了紧密与村民的利益联结,牵头负责产业发展的各个合作社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支付土地流转费,同时,还组织村民到基地务工。

正在采摘石榴的俄项井村村民李兰珍,由于年纪大了只能在家务农。如今村里有了石榴基地,在基地务工一年能有近2万元的收入,这让李兰珍找到了增收门路。

昔日撂荒田,今朝果满园。靠石榴种植这把“金钥匙”,成功开启了新民镇果农增收、产业富农、致富奔小康的大门。

目前,盘州正在规划软籽石榴精深加工及冷链、仓储、物流体系建设,将在产品研发、加工及物流配送等方面获得新的突破,产业链条将逐步得到延伸,形成“产、加、销”一体化格局。

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前端联结种养基地和广大农户,尾端联结流通业和服务业,决定着农业增值程度、农民富裕程度和农业现代化程度。

为推进六盘水全市如石榴、猕猴桃、刺梨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创新,该市将开发精深加工新产品及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和开展特色食品加工等领域智能制造研究与示范应用,同时,支持建设农产品加工中心,推动提取、配制、发酵等加工环节机械化智能化,力争到2025年建成2个以上区域农产品加工中心,特色优势产业及优质粮油等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

美好生活新希望

金风送爽,硕果飘香。随意走进六盘水的一片猕猴桃果园,阵阵清香扑鼻,到处呈现一派丰收景象,果农正忙着过秤、装载,把一筐筐猕猴桃打包调运,准备销往全国各地。

近年来,随着六盘水市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加快推进,助推了“凉都三宝”之一的猕猴桃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六盘水市因地制宜发展山地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脱贫致富的支柱性产业。

截至目前,六盘水市猕猴桃种植面积20余万亩,挂果面积7万余亩,预计2021年产量3万吨,目前已采收猕猴桃2万吨,预计产值8亿多元。2021年上半年,六盘水市水果单产增速全省第一。

“我家有10亩地,原来主要是种玉米,一年下来收入才几千块钱。村里发展猕猴桃产业之后,我将土地流转给公司种植猕猴桃,我们两口子就到基地打工。这几年猕猴桃卖得火,一年的土地流转费加上工资能有七八万的收入呢。”水城区阿戛镇松绿村村民杨建明高兴地说。

“能够将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带动乡亲们致富,减少留守家庭,为社会作一点贡献,让我觉得种猕猴桃这个事很有成就感。”创办猕猴桃果园18年来,虽然伴随着苦与累,但刘镇宾夫妻俩却从来没有后悔。

今年54岁的刘镇宾是水城区发耳镇人,19岁时就离开家乡到市区参加工作,后来又做过小生意。从2003年开始,刘镇宾决定回老家发耳创业——种植猕猴桃。除了自己家的土地,又租用了乡亲们的土地,一共种植了300亩红心猕猴桃。

4年后猕猴桃开始挂果,刘镇宾夫妻俩把开始盈利的猕猴桃又转租给乡亲们,带着大家一起赚钱,自己留下70余亩。

“今年猕猴桃成熟的季节,每天可卖出3000至4000斤,每斤价位从15至20元不等,除了当地市场,猕猴桃大多销往湖南、重庆、广州、北京、哈尔滨等30多地。”

在六盘水,依靠猕猴桃产业致富的人数不胜数。如今,猕猴桃产业已覆盖全市32个乡镇14.86万人。每年提供就业岗位660至700万人次,农户务工总收入达2.2至2.5亿元。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猕猴桃产业成效显著。

未来五年,六盘水将以“吨产园”建设为抓手,采取适度规模化策略,不断改造低效、无效基地,提升猕猴桃产业发展质量。到2024年,全市建成亩产量不低于1吨的猕猴桃“吨产园”10万亩,猕猴桃产值达45亿元以上。

五谷丰登、瓜果飘香,六盘水广大农民共庆丰年、分享喜悦。

斗转星移,四季轮回,六盘水广大农民用勤勉的劳作绘就一幅幅美景,用汗水浇灌出一年年硕果。

徐鷃 孙大方 黄瑶

  编辑:汪东伟

  统筹:吴亚鹏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