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中国凉都·康养水城”高质量篇章

发布时间:2021-09-21 13:14   来源:天眼新闻  

  金秋时节,徜徉水城,丰收盛景,予人遐想——

  今年,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紧扣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这一核心指标,深入实施农产品深加工提升工程,持续推动以“凉都三宝”之称的猕猴桃、刺梨、茶叶三大主导产业和食用菌为重点的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初步实现了“接二连三”,增加了水城区向农业现代化“宣战”的底气和信心。

11.jpg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水城区完成农业总产值36.5亿元,增速7.8%;一产增加值20.27亿元,增速6.7%;全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434元,增速14.7%,预计全年可完成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11元,年均增速10%以上。

  水城区委书记陈石说,水城区将以丰收节为契机,做到跳出水城看水城,跳出农业谋农业,跳出农村抓农村,坚持以工促农、以旅兴农、以网带农,加快形成农村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的新态势,让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

30.jpg

  调优农业结构,壮大优势农业产业

  刺梨,遍布在贵州大山之中,最司空见惯。

  但要让满身是刺的“山果果”,变成群众致富的“金宝贝”,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聚焦水城区刺梨产业发展现状,早已今非昔比,可谓收获满满。

28.jpg
14.jpg

  “春种一座山,秋收一小篮;种粮到天边,收成要看天。”祖祖辈辈唱着这首歌谣的水城区野钟乡如今大变样——传统的玉米、土豆等种植物早已不见踪迹,取而代之的是刺梨、红心猕猴桃等附加值更高的特色农作物。

  野钟乡发射村村民邓集文家种有7亩多地的刺梨,如今是第7个年头,有5亩多刺梨挂果,今年开采第一天就采摘了2000多斤,收入6000余元。

13.jpg

  自2014年“3155工程”推进刺梨产业规模化实施以来,水城区精准选择刺梨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之一,全产业链打造、全要素链结合、全利益链联结,推动“农产品变工业品、工业品变健康消费品”,让“优势资源”转化为“优势产业”,谱写“中国凉都·康养水城”高质量篇章。

  产业布局中,水城区将产业划分为不同示范片区,建立产业示范片区党支部,把党员培养成产业能手、种植能手、经营能手,把生产经营能手培养成党员,将村干部、技术能手、土专家等组织起来,发挥党支部、党员示范带头作用。

  按照“一乡一园、一村一点”标准打造9个核心刺梨产业示范园(点),通过打造示范园(点),辐射片区带动农户按照示范标准开展抚育管护工作,以点带面,以面带园,全面提高各乡镇刺梨管护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

17.jpg

  如今,水城区刺梨种植面积40.3万亩,涉及25个乡(镇、街道)96个村(居),覆盖农户3.7万户16.2万人,目前已挂果面积20万亩,2021年计划建成亩产千斤的“千斤园”3.5万亩。预计2024年,全区将建成刺梨产业“千斤园”12万亩,2021年预计实现销售额1.5亿元。

  邓集文家的7亩刺梨地,就包含其中。用他的话来说:“刺梨已成为老百姓的支柱产业,这几年我们按标准种植,加强管护,产量一年比一年好,有些一株就能采五六十斤,个别产量高的地块亩产可达5000斤……采摘的刺梨,在家门口的临时收购点卖,今年收购价也是3元/斤,太来劲了!”

  两个小时后,这些刺梨将进入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原汁生产车间,“目前刺梨鲜果综合出汁率达70%。这意味着3斤收购价9元的刺梨鲜果,可榨出1升销售价180元的刺梨原浆。由果变汁,‘身价’陡增20倍。”初好公司相关负责人说,经过全产业链打造,刺梨不仅卖得出去,而且能卖出好价钱。

16.jpg

  事实上,这些年来,立足地域特征,水城区精准选择了猕猴桃、刺梨、茶叶等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坚持久久为功、一以贯之抓发展,在布局方面实现集中连片、在体量方面迈上万亩级别,为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数据是最好的诠释,截至目前,在水城区已发展的123.9万亩长效农业特色产业中,有猕猴桃11.2万亩、茶叶8.6万亩、刺梨40.3万亩、精品水果30.21万亩,创建了贵州省首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食用菌菌棒年生产能力达3亿棒,成为全省食用菌主产区之一;建成集生猪、牛羊、活禽为一体的水城中心屠宰场,以及包装厂、塑料筐厂、有机肥厂等一批配套加工项目。

21.jpg

  建强经营主体 加快农业提质增效

  20年前,红心猕猴桃在水城区猴场乡猴场村“安家”。如今,绵延数里的猕猴桃果园成为山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村民们因一颗“红心”发生改变。

12.jpg

  近段时间,走进猴场村猕猴桃基地,山上山下的猕猴桃开始落叶,已经成熟的猕猴桃密密匝匝地挂在藤蔓上,果香四溢、“笑脸”相迎。

  村民黄吉永趁着天气好,忙着采收猕猴桃。“一共种了8亩,今年纯收入3万多元,现每天都能接到‘老顾客’要猕猴桃的电话,忙中有乐。”

  从地里采摘猕猴桃背到马路上,要爬山,要过沟,要下坎,虽辛苦,但黄吉永的脸上始终挂着灿烂的笑容,和记者聊天时也不断发出爽朗的笑声。

18.jpg

  “这片地,村里人以前叫它石旮旯,现都叫它聚宝盆,一棵猕猴桃树结出的果实,比以前种一亩地玉米、土豆的收入还高,像这棵树摘的果实价值700元,靠这些树我们家盖了大平房,还要买小轿车呢!”黄吉永说。

  “这在猴场村并不稀奇!”一旁与外来客商交流的猴场村村支书杨真明说,如今,村里像黄吉永家一样靠猕猴桃产业过上好日子的村民还有很多。

  村民谢义良,种植3亩猕猴桃,今年收入有15000元。

  2000年,水城区从四川引进红心猕猴桃在猴场村试种340亩,涉及193户村民。三年后,这批猕猴桃陆续挂果,品质好过原产地,特受消费者热捧。

27.jpg

  趁热打铁,猴场乡迅速掀起燎原之势,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现共种植猕猴桃24600亩,覆盖6个村85个村民组,让这里成了一个猕猴桃交易市场。前来猴场乡体验采摘乐趣的游客更是不计其数,当地老百姓荷包越来越鼓。

  在候场村,为顾客代购猕猴桃的邮政、申通、顺丰等十几家公司的快递小哥业务繁忙,上千件猕猴桃,每天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

  在水城区,享受到猕猴桃产业“红利”的远不单单是猴场乡,尝到甜头的水城区在米箩等乡镇,建成“百里猕猴桃长廊”,衍生出了贵州润永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猕猴桃产业企业,至此猕猴桃真正成了“生态果”和“致富果”。

  在猕猴桃产业发展中,水城区还新建了巴郎庄园等一批农旅文化融合体,通过开展猕猴桃采摘节等一系列活动,不仅旺了“人气”还旺“财气”。

  猕猴桃“所到之处”,当地村民成为最大的赢家,除赚得“盆满钵满”外,乡村酒店、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长”了出来。水城区米箩镇倮么村村民罗光祥,在2012年,他家种植了10余亩猕猴桃,今年卖猕猴桃年收入20万余元。

19.jpg

  小小猕猴桃,致富大产业,对水城区而言,毫不夸张。目前,水城区共种植猕猴桃11.2万亩,2021年全区挂果面积6.5万亩,预计产量2.5万吨,预计将实现鲜果产值7亿元以上,猕猴桃产业实现了生产、加工、冷链物流、销售为一体的链条化发展,销售上实现线上、线下双驱动,基地建设与休闲观光、民族风情体验等实现深度融合发展,实现了市场经营主体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如今的水城区,培育了贵州润永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水城区南亚生态农业公司、水城区云贵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24家省级以上龙头经营主体,培育市级重点企业39家,其他规模企业9家,引进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正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冰点集团、云南姜来无忧公司等4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组建“一村一社”157家,创建村级标准示范带动合作社68家。

  通过建强经营主体,水城区农业产业实现了提质增效。

  打造优势品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进入深秋,虽不是采茶旺季,但在水城区顺场乡娘娘山村的茶园里,依然满目苍翠,一垄垄茶树长势喜人,茶香淡淡,飘荡山间,采茶人忙个不停。

20.jpg

  这片茶园总面积505亩,属于洪顺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自2008年成立以来,就以茶叶种植为主,用工主要以妇女和老人为主。

  “虽然我年纪大了,但采茶还行,从正月初三开始,我就在茶叶基地采茶,一天有100多块钱收入,除了生活,还略有结余,日子好过得很!”57岁的村民黄情粉乐呵呵地说,“每年,我们在茶叶基地采茶的时间有150天左右,一天可赚100多元,一年下来有10000多元,够一家人一年的开支了!”

  好茶叶也要有好销路,洪顺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文贵说:“我们主要加工的春茶有龙井和水城春凤羽,现在每天加工干茶120斤左右,茶叶的销路也不愁,加工完的第二天就直接快递到浙江等地销售,价格也不错。”

  作为“水城春茶”的主产地之一,这些年来,顺场乡立足气候等环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茶叶已成为当地村民致富的“金叶子”。截至目前,顺场乡共有茶叶种植面积12000亩,其中,盛产面积8000亩,覆盖辖内的娘娘山村、营盘村等3341户14756人,其中脱贫户573户2390人。

25.jpg

  事实上,顺场乡的茶叶产业只是水城区茶叶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水城区就有种植茶叶的传统,但多是“小打小闹”:种植分散、加工能力不强,品牌“各自为政”,不管是规模还是品牌效应都上不了“台面”。

  于是,水城区聚焦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按照“平台公司+村集体+实施主体”的“三变”模式,引进民营企业投资、鼓励引导农民参与,不断壮大茶叶产业规模,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多种渠道扩大品牌知名度,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种下茶叶,收获未来,走出了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路子。

  发展中,围绕提质增效和提档升级,在茶青保底收购等举措下,茶农种植的茶叶由区茶叶公司每年按照800元标准进行补贴,种植大户、茶叶企业的茶叶基地根据省级茶叶专项资金按标准管护,达500亩的基地每亩给予200元补贴,茶农和种植大户管护积极性显著提高,6万亩茶叶在管护上取得明显成效。

29.jpg

  依托“水城春”的优良品质,积极开展早春茶等各类营销活动,“水城春”品牌影响力日渐增强,先后获得了红茶“茶王”等荣誉称号。2021年,在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发布的公告中,符合“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集登录要求,拟纳入2021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发挥品牌效应,水城区不断推进茶叶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振兴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全区现有茶叶8.6万亩,预计2021年收购茶青530吨,生产干茶120吨以上,预计销售收入达到7500万元以上,实现产值1.2亿元以上。

  在水城区,除“水城春”富硒茶品牌外,全区共获得绿色食品认证7个,有机产品认证7个,有机转换认证13个,地理标志保护7个。打造了“弥你红”猕猴桃、“初好”吉梨到、“初好”云上刺力等农产品品牌。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猕猴桃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等“国字号”品牌;水城猕猴桃进入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互认名单,水城食用菌进入国家产业集群建设名单。

  【记者手记】

  推进乡村振兴,谱写“山乡巨变”新篇章

  农业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水城区始终绷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根弦,立足适应“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结合实际分析农业现代化发展形势,厘清思路、凝聚共识,谱写水城大地的“山乡巨变”。

  当前,水城的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很多困难和瓶颈也接踵而至,面对困难,在推进水城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水城区以“三牛”精神和“必须提升六种能力”为“推进器”,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布局和“五型”村居打造,让水城人民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水城区必须完成的历史性任务。水城区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共识、迎难而上,落实好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关键一环,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闯出一条别具一格的乡村振兴水城新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勇勇

  编辑:胡家欢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