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因地制宜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

发布时间:2021-08-11 17:07   来源:新华网  

  “晚上热闹得很,跑步的、踢球的、打陀螺的……”夜幕降临,在中国贵州省贵阳市黔灵山体育公园内,市民覃明霞边跳着广场舞边说:“尽管跳完后大汗淋漓,但每天一个多小时的运动让我快乐。”

  覃明霞脚下的这片运动场地,占地25万平方米,总是人声鼎沸。非常“魔幻”的是,它建设在一座“魔幻”立交桥下——5层立体交通、最大垂直落差55米、11条匝道、8个出入口,这座黔春立交桥近年来因复杂的路况走红网络,很多司机感慨开车通过这里如同坐“过山车”一般。

图片

  8月1日拍摄的贵阳黔春立交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向定杰 摄

  作为贵阳市当前最大的市政立交桥,黔春立交桥不仅极大改善了交通出行条件,还为附近民众开辟了新的健身空间。

  公园管理方介绍,立交桥建成时,桥下很荒芜,闲置的空地上也没什么绿化,后来考虑到桥墩较高,采光好、地势平坦,政府便投资修建了体育公园。

  公园于201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如今里面绿树成荫,既有足球场、篮球场等室外场地,还有乒乓球、羽毛球等室内场馆,并配套了充足的停车场地。

图片

  8月1日拍摄的贵阳黔春立交桥下的足球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向定杰 摄

  这是中国想方设法增加场地设施供给、全方位推动全民健身的一个缩影。

  就在上个月,在距这座公园约15公里远的贵阳市观山湖区金华园小区,社区将原来闲置的喷水池及其附属空间改建为智慧体育健身驿站,其中设有羽毛球区、儿童娱乐区和健身步道,配备了智能健身器、智慧互动体验屏。

  随着中国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锻炼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国第13个“全民健身日”到来之际,记者在贵阳市市民健身中心看到,游泳馆内不少家长正带着孩子在学习游泳技能。

  而如何提供更多的运动场地、健身设施,并实现“触手可及”?中国2014年提出要在城市社区推进“15分钟健身圈”建设。

  所谓“15分钟健身圈”,主要是指“在城市社区,居民从居住地步行或骑行不超过15分钟范围内,有可供开展健步走、广场舞、球类运动等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十三五”期间,中国的福州、合肥、贵阳等城市先后宣布基本达到这一目标。

  日前,中国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要求,到2025年,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要实现全覆盖。

  顶层设计下,记者发现,中国各地陆续公布的具体实施方案,均提出要聚焦群众就近健身需要,优先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健身设施。福建、天津等地还明确表示支持建设符合环保和安全等要求的装配式健身馆。

  贵州省政协委员王烈君曾多次呼吁加强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今年7月,贵州省体育局在对她的提案答复中表示,今年全省将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加大场地设施投资和建设力度,包括预算2700万元,建设450个社区健身路径或3人制篮球场。

  中国国家体育总局今年6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2平方米。今年4月印发的《“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中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要达到2.6平方米以上,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数量要达到0.9块以上。

  为破解“场地之困”,去年10月,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从盘活城市空闲土地、用好城市公益性建设用地、支持租赁方式供地、倡导复合用地模式等方面指明了方向。

  在贵阳市云岩区的一个小区,去年开始运营起了一座24小时智能百姓健身房,就是利用闲置空间、由企业投资建设、主要面向社区居民的运动场地。

图片

  在贵阳市云岩区小石城磐城小区,社区居民在跑步机上跑步。受访者供图

  业内人士也指出,“健身没地儿去”的难题不仅源于场地设施不足,还有场地设施得不到有效利用、运营管理缺失等原因。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在贵州省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的体育场地占到全省50.1%。体育、教育等部门如何联手推动它们在适合时段向社会开放,是破解难题的一个途径。

  贵阳市观山湖区副区长吴坤玲介绍,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当地率先在13所符合条件的学校中开展学校体育场地面向社会免费开放试点。政府花钱购买设施对社会开放的公众责任意外伤害保险,投资安装门禁系统、支付设施维修维护费。

  受访人士还建议,统筹打造多样化、小型化的社区嵌入式体育设施,多举办社区赛事,将全民健身真正送入千家万户。

  编辑:罗锦芝

  统筹:汪红霞

  编审:魏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