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顶云精神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

发布时间:2021-08-06 09:29   来源:贵州日报  

一条条柏油大道纵横交错,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经过40多年的改革发展,昔日的关岭自治县顶云乡已改为顶云街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顶云经验”纪念园内,“顶云经验”纪念碑高高耸立。碑座正前方,镌刻着陈高忠、陈忠富、陶天云、罗国民、罗定尧等推动“定产到组”的老人们的画像。碑座另三面,是《贵州日报》1978年11月11日刊登的新闻稿《“定产到组”姓“社”不姓“资”》的片段摘录。“顶云经验”纪念馆内,一张张老照片、一个个老物件再现当年开展“定产到组,超产奖励”的场景,彰显“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

站在“顶云经验”纪念馆内,84岁的陈高忠讲述起当年试水“定产到组”的往事,依旧激情澎湃。

那是一段难忘的岁月。开展“定产到组”前,搞大集体吃大锅饭,大伙出工不出力,粮食产量上不去,许多人家过完春节就断粮,只能用野菜混合谷糠充饥。“好个顶云坡,肥田沃土多,生产搞不好,家里不开锅……”一句顺口溜,道尽顶云40多年前的辛酸。

1976年,顶云公社石板井大队陶家寨生产队的村民,一致推选陈高忠接任生产队长,希望他带领大家告别“年年饿饭”的苦日子。

上任第一件事,陈高忠把陶家寨32户183人划分为3个生产组,实行“定产到组,超产奖励”,各组定组长、定产量、定劳动力、定耕牛农具、定送粮人员……

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做法可是冒着被扣上“走资本主义道路”帽子、受批斗、“坐班房”的风险。陈高忠要求大家保守秘密,只做不说。

秋天,陶家寨粮食丰收,产量比往年增加了两倍多,人均吃粮从上年的106公斤增加到250多公斤。

尽管丰收,但陈高忠并不满意。1978年初春,陈高忠邀约村民罗明才、李国昌、陈忠富、陶天云、罗国民、罗定尧,在陶家寨组后山“灯盏窝”的隐秘地,商量实施包产到户,达成一致意见。晚上,7个人在陈高忠家灰暗的煤油灯下签了“合约”,摁上手印。

7个红手印,赢来了陶家寨组的“柳暗花明”。那一年秋天,家家丰收,各家各户不仅吃上了饱饭,还存了不少粮食。

顶云公社的这一创举震惊了全省、全国,拉开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形成著名的“顶云经验”。

如今,那段岁月已经远去,但顶云人冲破各种阻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率先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精神,成为改革发展的精神财富,深深融入人们的血脉之中,成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动力。

传承精神,继往开来。关岭自治县将赓续精神血脉,凝聚奋进力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为谱写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贡献力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胡丽华 杨小友

  编辑:汪东伟

  统筹:吴亚鹏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