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里县观音村:野生菌带来的巨变

发布时间:2021-07-30 17:54   来源:黔南日报  

  品种多且可安全食用的野生菌成为观音村重要的产业。

  7月23日,在龙里县谷脚镇工作人员叶宁的带领下,黔南州“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走进乡村看小康”采访组参观了龙里县谷脚镇观音村食用菌科普长廊。

  “观音能长野生菌,森林植被是主因,生态文明贯彻好,绿水青山变金山……这几句话是我们村民自编自唱的关于野生菌的山歌。”叶宁向记者介绍道。

  野生菌是观音村三张名片之一,素有“黔中第一菌”的美誉。每年6至9月份是野生菌大量上市的季节,届时村里每天会有多达50多种本地产的野生菌上市。

  自古以来,观音村群众就有上山采摘野生菌食用的习俗。1995年,部分群众开始在210国道旁塘坊地段出售上山采摘的野生菌。据了解,当时210国道是除了火车以外唯一通往贵阳的交通要道,车流量较大,故而野生菌的销售情况也很好,群众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

  随着交易的人流量越来越大,观音村村委会发现野生菌市场在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存在较大的交通安全隐患,于是观音村开始建设集中规范的野生菌交易市场。

  “这个是鸡枞菌,这种菌子营养价值很高,用来煲汤味道特别鲜美……”在熙来攘往的野生菌交易市场,32岁的王明燕正在向顾客介绍野生菌种类和烹饪方法。

  “我从小就跟着家人上山采摘野生菌,以前我们都是在路边卖野生菌,自从村里有野生菌交易市场后,我们有了遮风挡雨的摊位,也不会存在以前那种市场混乱的现象。我们每天平均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多的时候能有2000元左右。”说完这番话王明燕又继续忙碌起来。

  “观音文明野生菌,八方客人来品尝,人人都是志愿者,至今没有中毒人。”这是山歌的另一部分。(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

  2018年,观音村成立了益生菌志愿服务队,把采摘、销售、加工野生菌的群众全部发展成为了志愿者,为来观音村购买、品尝野生菌的顾客做志愿服务。

  王明燕也是益生菌服务队的一员,据她介绍,志愿服务队的工作职责除了科普野生菌相关知识,还会监督市场是否存在强买强卖、以次充好、哄抬物价等行为,保障市场经营秩序。

  杨先生是第二次来观音村买野生菌,他一边挑选着菌子一边说:“我们是从贵阳开车过来的,因为这边菌子种类比较多,市场也很规范,在这买我们很放心。”

  益生菌服务队通过积极、认真开展野生菌相关知识科普宣传志愿服务,至今未发生一起食用野生菌中毒的事件。

  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如今观音村已有300余户群众以野生菌作为产业依托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每户每年收入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野生菌市场人头攒动,观音村农家乐的客源也络绎不绝。

  罗芬是沈家乡菜馆的老板娘,经过多年的精心经营,她的农家乐已小有名气。“以前我一直在外面餐馆打工,2006年的时候,村里进行新农村改造,免费为有意向的群众提供土地,在塘坊组规划建设白墙黑瓦环境宜人的乡村旅游新热点。我在餐馆做了几年也积累了一点经验,觉得不能错过这个好机会。”

  如今罗芬的农家乐有10余个包间,4名员工,能同时满足近200人的就餐需求,一年下来,除去各种开销,能有将近30万元的收入。

  “我们还会开展‘吃在农家半月谈’活动,帮助村里农家乐解决经营管理、菜品提升等方面的问题,让村里的农家乐欣欣向荣。”罗芬笑着向记者说道。

  近年来,观音村按照发展一个好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思路,抓住交通区位优势,积极探索农业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新路子,着力打造食用菌交易市场,发展特色农家乐、城郊旅游及蔬菜产业,不断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文化产业相融合、推动农家乐产业与野生菌产业相融合、推动蔬菜产业与交通运输相融合,通过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力破产业发展单一,形不成合力,群众增收难等瓶颈难题。不断夯实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据了解,2020年,观音村农家乐平均回客率达62%,户均营业额增长64%,达到每月2.3万元。食用菌交易额达3000万元,村集体收入170万,每户收益可达2.1万元。

  (记者 彭悦 徐朦)

  编辑:廖国艳(离职)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