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以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开新局

发布时间:2021-07-29 11:55   来源:黔西南日报  

进入7月,望谟县油迈乡平卜村芒果采收拉开序幕。

而在兴义市敬南镇白河村,乡村治理工程正加紧进行,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布依民族风情节。

…………   

这是黔西南州坚持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开新局的一个个场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相关精神和安排部署,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州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黔西南州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广大农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一幅轰轰烈烈的乡村振兴图正徐徐展开。

党建强起来 群众干起来

党建引领是黔西南州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黔西南州以县级为乡村振兴一线指挥部,并依托州县两级党校、新时代学习大讲堂开展乡村振兴轮训,加快建设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选派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在乡村振兴任务较重、地理位置偏远的村民组建立党小组、党支部,推进基层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体系推进“兵支书”孵化培塑;因地制宜推进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选优配强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加大在优秀农村青年中发展党员力度,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选育培养。 

培养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人才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强化人才支撑;围绕“重点领域人才倍增计划”目标,推进人才政策规划研究,引进一批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深化推进“专家服务基层”“科技先遣队”等活动,精准选派人才到基层产业链上,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技术服务体系;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大力推进农民全员培训,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 

产业旺起来 群众富起来  

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要求,黔西南州把推进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作为首要任务,着力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严格耕地保护与建设,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生态养殖业,持续发展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 

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建立健全以公益性服务机构为主体、多种成分共同参与、相互补充的现代农技服务体系,提升全州从业人员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打造智慧农业运用示范基地,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通过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培育壮大省州级农业龙头企业,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发展一批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提供专业化专项服务和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乡村靓起来 群众乐起来

科学推进村庄规划建设。黔西南州通过强化统筹城乡发展,完成州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在市域(县域)范围明确乡村产业发展、村庄分类、合理优化村庄布局;加强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和独特自然风貌,结合民宿旅游、研学观光打造传统村落。 

加大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路建设与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民族文化、自然景观、特色产业相结合,并不断完善农村路网、电网、网络建设。 

全面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农村消费。建设完善农产品交易市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黔西南配送中心、仓储物流产业基地、智能一体化现代综合物流园、冷链物流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电子商务云仓供应链和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完善农村生活性服务业支持政策,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网点。 

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大力实施城市带动战略,促进中心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统筹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培育新兴产业。 

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结合推进“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重点打造一批特色乡村试点示范,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及其住房财产权、集体经济股权和其他依法可交易的农村产权交易流转,拓展试点成效。 

此外,还通过持续深化“五个体系”建设、提升新市民就业增收水平、大力发展产业促就业、深化新市民融入发展等,进一步巩固后续扶持成果。按照分类、分级推进的原则,明确引领示范、重点推进、夯实基础三类任务县(市),在全面启动实施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同时,通过试点示范形成一批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样板,力争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出新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唐波 段源兴

  编辑:汪东伟

  统筹:吴亚鹏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