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厚植“三线精神”沃土 书写新的优异答卷

发布时间:2021-07-16 10:21   来源:贵州日报  

蒸汽机车、解放牌汽车、龙门刨床、钢水包;

三线职工食堂、衍生品销售中心、工厂还原区、供销社、模拟矿洞;

…………

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内,珍贵图片、文献、文物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再现了近半个世纪之前的那段激情岁月,勾勒了可敬可亲的创业者精神风貌和忘我创业场景。

近半个世纪前,“三线”建设者在乌蒙山区腹地艰苦卓绝备战备荒、筚路蓝缕奠基立业,在缔造六盘水这座现代化工业城市的同时,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三线精神”,以及记者眼前陈列着的珍贵展品,成为共产党人百年精神谱系中鲜活的一环。

“三线”建设者在深山中开矿建厂、在黑暗中采掘光明、在寒冷中奉献热量,向世人呈现了共产党人坚决维护核心的英雄壮举,彰显了“听党指挥、服从大局”的“三线精神”之魂。

“三线”建设初期,六盘水一片茫茫荒野,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

“一下车,就看到荒山野岭,到处都是山沟。到水钢报到后领了水鞋、雨衣、棉袄和草帽,就开始忙活起来了。”老“三线”人彭海泉回忆道,“没想到从此就在这里扎了根,一家16口全部从老家湖南来到六盘水。”

“三块石头架起锅,帐蓬搭在山窝窝。”这是当年“三线”建设者的真实生活写照。吃的是大饼、红薯饭、包谷饭,很少能吃到蔬菜,但谁都没有怨言。第一代“三线”人用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三线精神”,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把一个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为现实,挺起了“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三线精神”脊梁。

在“三线精神”带动下,老鹰山矿井在全国首创了立井柔性掩护支架等施工新技术、新工艺,创月进成井105.46米的全国纪录;1970年,汪家寨选煤厂和老鹰山选煤厂在全省洗煤行业中较早实现煤泥水厂内闭路循环和重介立轮选煤,并于1978年分获贵州省和全国科学大会奖;西南地区首台火电装机,贵州省第一个钢铁厂、第一个百万吨级煤矿、第一个瓦斯抽放站等也相继在六盘水诞生……

“我们在六盘水五十多年,把青春献给这里、把终生献给这里,已经是地地道道的六盘水人。”跟随着丈夫一起支援“三线”建设的陈冬梅老人说。

牺牲奉献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品格,这在“三线”建设者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六盘水的“三线”建设从一开始就被列为保密项目,直到1979年,新华社才正式对外发布“在贵州六盘水市建成了新的大型煤炭工业基地”。十多年里,“三线”建设者默默奋斗,在青春年少时以身许党、以身报国,开山劈水、筑路架桥,不怕牺牲、不畏艰险,涌现了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渲染出了“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三线精神”底色。

如今,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虽已渐渐远去,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却日渐深厚,“三线”企业已成为六盘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三线精神”已浸入六盘水这座城市的骨髓、融入了六盘水人的血液。

继承过去,方能开辟未来。弘扬“三线精神”,六盘水市将赓续对党绝对忠诚、坚决维护核心的红色血脉,传承为党分忧、为党尽责的红色基因,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幸福六盘水的康庄大道上砥砺前行,奋力在新征程上书写新的优异答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瑶

  编辑:汪东伟

  统筹:吴亚鹏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