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党史记忆·致敬英雄㊵ | 郑德霖

发布时间:2021-07-08 14:51   来源:贵阳网  

  郑德霖,又名恨污,贵州省紫云县板当人。郑德霖幼年聪明好学,勤于思考,对许多问题都要寻根究底。其父节衣缩食,勉力送他读书,先读私塾,后读板当小学。父辈的期望和家境的艰难,激励着他奋发问上,刻苦学习。

  1930年,郑德霖以优异的成绩小学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再进中学读书。经老师推荐,留在板当小学任教,讲授《国文》和《历史》。不久父亲病故,家庭生活更加艰苦,被迫自立门户。尽管常为生活奔波,仍然不忘学习,读过不少历史、哲学及文艺作品。

  1941年,郑德霖被聘为板当小学校长,他改变了旧式教学方法,把讲授课本知识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以启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他爱护学生,待人诚笃,特别注重青年学生的品德修养。由于他的教育和影响,当地一批青年进步很快,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活跃分子,有些后来还走上了革命道路。其中如郑德厚、郑德奎等人,还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经过这一时期的活动,郑德霖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精神境界不断升华,开始投身民族抗日救亡,视复兴中华为已任。

  1946年8月,郑德霖参加了地下党领导人张恒兹召开的甘桥会议。郑德霖肩负着重任,他以板当小学为据点,发动群众,组织“三抗”(即抗兵、抗粮、抗捐),秘密筹组革命武装。到1947年秋,他们在这个边界地带,就发展到了170多人枪的武装力量。

  1947年7月,郑德霖在板当街上召开了有100多人(有60多条枪)参加的大会,公开提出“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建立新中国”等口号,动员群众起来拿起武器,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拉开了尅混地区武装斗争的序幕。这次会议,起到了宣传鼓动群众的作用,但也引起了紫云县反动当局的惊慌。县副参议长于克武立即调集紫云北4个乡的兵丁及地主武装进驻板当,妄图吃掉板当这支革命力量。郑德霖为防御敌人的突然袭击,也在板当集结了60多人的队伍,做好了应战的准备。11月下旬,郑德霖率部撤到尅混,开始了尅混地区的武装割据。

  郑德霖到尅混后,根据地下党组织的指示,宣布建立尅混革命根据地。正式成立了“紫云县工农革命游击大队”,郑德霖任大队长,胡博任党代表。将170多人枪编为4个中队,不久,胡博到尅混,在他的主持下,郑德霖对游击队进行了整顿,加强了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讲清楚尅混暴动的意义和革命军队的性质,规定了严格的革命纪律。为了充分动员群众,郑德霖与胡博一道深入各个山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讲解工农革命的道理,组织群众开展“三抗”斗争。

  游击大队在巩固尅混红色根据地的同时,不断出击敌人。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全国的解放战争。游击大队的革命活动,使敌人惊恐不安。国民党贵州省保安司令部特派五县联防办事处主任黄炳荣和保四团委员亲赴紫云,调集了保安团队及地主武装1000多人,组成所谓的“清剿军”,于1948年2月29日,分兵4路,气势汹汹地向尅混革命根据地扑来,开始了对尅混地区进行的血腥镇压。

  面对敌军的强大攻势,郑德霖率领游击大队凭借有利地形,对敌人节节分头阻击,奋力抵抗,展开了反“清剿”的斗争。先后在滥坝关、塘坎、打卧等地与敌发生激战,终因敌众我寡,不得不放弃正面迎击,退入崇山峻岭之中。敌军进入尅混地区后,采取“驻地清剿”的手段,疯狂迫害支持过游击大队的群众和积极分子,弄得当地百姓十室九空,群众深受其害。

  郑德霖率部隐人深山密林后,利用敌军人地生疏的弱点,与敌展开了游击战。他们夜出昼隐,四处游动,诱使敌军在深山峡谷中疲于奔命,而后伺机予以打击。

  在大股敌军压境的情况之下,游击大队指战员顽强战斗,以少敌多,抗击敌人的“清剿”,经过大小7次战斗,坚持半个多月。2月末,郑德霖在桃子冲召开游击大队领导骨干会议,分析了敌我形势,认为敌我力量悬殊,无法击退敌人的进攻。为保存革命力量,决定游击大队化整为零,分散隐蔽,等待有利时机。会后,有的游击队员转为地下,有的转移出境。

  郑德霖在安排好游击大队分散隐蔽后,便带领少数人员由交麻出走,在惠水县的三都和罗甸县的边阳一带活动,继续发动革命,联络了那里的反蒋力量。不久,知安紫边区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张恒兹等人被捕,胡博出走毕节,他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这使他感到十分苦恼。

  同年6月,为了寻找党的领导,他不顾危险,只身前往云南,因无结果,准备重反三都。当他风尘仆仆地行至惠水县断杉时,即被军统特务跟踪。当天夜里,郑德霖在一个小客栈内被捕,次日转押至贵州省保安司令部模范监狱。在狱中,任凭敌人的酷刑煎熬,百般折磨,他抱着誓死的决心,怒目而视,一言不发,使敌人无可奈何。1949年11月11日,郑德霖被敌人杀害于贵阳南郊马家坡。

  (资料来源:安顺市纪委市监委)

  编辑:李平平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