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虎拜苗寨从远古走来——探访乌当大桥苗寨民族文化历史及习俗(一)

发布时间:2021-05-24 12:56   来源:微乌当  

  在风光秀丽、绿树成荫的南明河下游乌当区新庄村段,河的南岸有一个曾经是群山环抱、河水轻绕、鸟语花香的美丽苗族村落——朦虎拜①。

  古时候,大桥苗寨旁边的南明河,河水清澈见底,鱼虾成群,沿河两岸绿树成阴,土地肥沃,鸟兽成群,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如今,一条现代化城市道路从中间划开将大桥苗寨一分为二,南面是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相碰撞相融合的村寨,北面是由老旧村落华丽转身演变而成的高楼林立的城市住宅小区。

  2020年6月初至7月中旬,我先后三次对大桥苗寨进行了深入采访。6月4日,我初次走进大桥苗寨,结识了见多识广又熟悉苗寨历史文化的村民组长罗德贵、大桥“正月十三跳场活动”传承人罗玉方、苗寨热心村民罗德红、徐成勇等人,在他们细致的讲述和热情的向导中,我探访了神秘的大桥苗寨,搜集到了散落在乌当历史长河中的零星“宝藏”。一部大桥苗寨悲壮的史诗片段,几许大桥苗族同胞的智慧故事,从远古向我们走来......

  大桥罗氏苗族人从江西迁徙而来

  大桥苗寨,苗语叫朦虎拜。位于乌当区东北部,离乌当区委区政府所在地4公里处,属于乌当区高新社区新庄村,是一个苗族聚居的村寨。苗族的种类和支系较多,大桥的苗族属于青花苗。全寨有村民180多户、700多人口,95%为苗族,现居住有罗、唐、陈、杨、王等姓氏的人家。大桥苗寨历史悠久,是一个具有传统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村寨。于明朝洪武年朱元璋调北填南时,从江西朱市巷吉安府三道坎迁徏到贵州。为了生存,他们选择了山高水远,树深林密的高山居住。

  刚到贵州时,罗氏苗族人居住于现今南明河下游的南明区境内的大墓(地名),因为这里有草,有树,有丰富的野生资源。人们砍树可建房,捡柴可取暖做饭。在山里,罗氏先祖们靠种植和狩猎来解决生计问题。由于交通不便,地处高寒,给后来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更好的生存发展,罗氏先祖们决定放弃大墓(地名),继续向南明河下游迁徏,初始迁致现东风垃圾处理场与高雁接壤的山梁上居住(后称此地为罗家大土),并在此插草为标圈地。

罗德贵等在大桥苗寨后山上介绍大桥苗寨的传说

  1980年,贵阳市顺海林场在现新庄污水处理厂对面茶二岩大坡建林场,其土地使用协议是跟大桥组签定的。1996年,贵阳垃圾处理场在乌当选址修建在高雁时,征用土地时,高雁罗家大土的士地征收费赔付给大桥村民组,这些足以证实大桥寨的地界以长深沟一高雁半山(垃圾处理场处)。小谷龙大坡一些土现在大桥的村民都还在耕种,证实了大桥苗寨老祖宗的地在小的谷龙那边,也证实了大桥苗寨祖先古时候居住在高雁,大墓(地名)一带。

罗德贵介绍大桥苗寨后山上传说中的石猪头

  明朝初期洪武年间,最先来到乌当周边的有高雁的颜(方言,读an音,第二声)家、乌当的邵家、朦虎拜的罗家、洛弯的李家四姓人家,按先后迁徏顺序以旗②为号,顺序为:高雁颜大旗,乌当邵二旗、朦虎拜罗三旗、洛湾李四旗。罗氏先祖在罗家大土居住三代人后,土地范围已延伸至南抵乌当长深沟一一高雁一一现新添村小谷龙大波脚。后来,朦虎拜的地界由原来南明河的南岸延伸到西与新庄、龙塘寨接壤,北与石头寨相撞,延伸到南明河。由于罗氏先祖居住的南明河南岸地处山高,一到旱季,饮水困难。为了生计,罗氏先祖再次迁徏到南明河北岸朦虎拜(现大桥老寨子)。朦虎拜依山傍水,离南明河仅500米。几经辗转迁徙的罗氏先祖,最终定居于朦虎拜。明朝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宣慰司舍人宋铭建乌当桥后,朦虎拜改名为大桥寨。

距离大桥苗寨后山300米的乌当大桥,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大桥苗寨因它而得名

  罗氏祖先为了让后代铭记家庭的迁徏史和对子孙寄予的厚望,特意把家谱字辈拟定成三字经诗词,即:“洪武时,标庭启,清大德、玉文兴”,译意为:明朝洪武年间,从江西迁徙此、插草为标(圈地),定居,清算下来,大家都得到妥善安置,希望子孙知书达理,有文化,兴旺发达。比如罗德贵的字辈是“德”,他的父亲字辈是“大”,他的子女字辈是“玉”。“洪武时”是大桥罗氏的历史见证,也是罗氏后人的根源,从明朝洪武年间至今,罗氏苗族人的从江西迁徙到贵州历史故事,通过古歌诵唱,在罗氏子孙中一代又一代地口口相传,让子孙不忘本,更要记住祖先寄予的厚望。

  注:

  ①朦虎拜:苗语mou’fu’bai,汉译:大桥苗寨。

  ②旗:这里的“旗”,在这里是指从同一个地方迁徙来的一批人,又居住在同一片土地上,这一批人就为一旗。“旗”中有统领。

  编辑:梅婕

  统筹:张强

  编审:魏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