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县:锚定新目标 征战新征程

发布时间:2021-05-18 11:00   来源:铜仁日报  

  沿河,云贵高原第一块红色根据地,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和实践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重要地区。这里印刻着红军的足迹,也厚植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几十年来,沿河人承载着历史和时代赋予的使命,毅然选择了向贫困宣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土家儿女众志成城,携手同心,弘扬长征精神,全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了全县精彩出列和整县摘帽目标。

  起步就要提速,开局就要争先。“十四五”大幕已经拉开,沿河正锚定新目标,乘势而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学精神悟思想 筑牢发展根基

  沿河作为红三军与川黔边区人民共同创造的一块重要根据地——黔东革命根据地,它像一缕光照进历史的长河,深深留在了沿河人民的心中。涛涛的乌江水,见证了革命火种的起源。

  当前,沿河人民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的指示要求,以党史学习教育和“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专题教育为载体,传承“红色基因”,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沿河党员干部不仅把学习抓在手上,更注重把学习成果转化成工作成效,为人民群众办理好事实事,把工作落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上。

  在谯家镇蛋鸡养殖场,工人正把一箱箱鸡蛋搬上车,准备发往贵阳。据了解,该养殖场是2020年脱贫攻坚中石阡援建的项目,自投产以来,产值超过600万元。今年开始,可解决105个劳动力就近务工。

  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先辈初心信仰;重温党的历史,激励后辈砥砺前行。近年来,谯家镇利用红色文化,发扬红军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以“红色+产业”“红色+生态”等发展模式,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全力推进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县扶贫办作为乡村振兴的牵头部门,该单位党组成员将党史学习教育和乡村振兴工作有机结合,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实践活动,开展走访慰问,让群众学习党的惠民政策,领悟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不仅让他们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温暖,更拉近了党群干群的距离。

  “党史学习教育就必须接地气,让党员干部脚下有泥土,走进田间地头,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从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该单位主要负责人说,“下一步,我办将按照乡村振兴工作需求,帮助群众发展产业,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为民服务的具体实践,稳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抓产业补短板巩固脱贫成果

  今年以来,沿河自治县仍把辣椒产业作为全县四大“短平快”产业之一发展,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地(农户)”模式,在22个乡镇(街道)种植辣椒6.5万亩。

  为做好辣椒移栽工作,该县板场镇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主要成员的辣椒专班,统筹指导全镇辣椒产业工作,严格实行包保责任制,专班成员每人负责2至3个村,及时做好辣椒移栽指导、劳力统筹等工作。

  “板场镇今年种植辣椒4000亩,截至目前已经移栽2600亩,按照这个进度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移栽,在移栽期间预计使用劳力4500多个,发放劳务费480万元。”该镇分管领导说。

  走进淇滩镇柳池村华芳养殖场,负责人邹江华正在忙着给羊投喂饲料。谈及他的创业史,滔滔不绝,创业的艰辛和成就都写在脸上。他是村里扶持的第一批致富带头人,能有现在的成就,离不开政府与村委会的关心和支持,有了他们的支持,自己才能一直坚持到现在。

  “养殖场每年可带动大量村民务工,仅2020年用工量就达1500多人次,发放劳务费20多万元。现在,我正在建设一个可存栏100只羊的羊圈,预计今年年底建成。”邹江华说。

  “通过像邹江华这样的致富带头人带动,我村不仅发展了白山羊产业,还发展花椒200亩,金梅枣100亩,以种养结合的方式,提高土地产出效能,为群众增收提供保障。”柳池村村委会主任黄旭说。

  柳池村通过优先扶持一批致富带头人,以大户带小户的模式,大力发展白山羊,同时,发展花椒、金梅枣等长效产业,为群众持续增收提供强力保障,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在后坪乡红阳村盛丰茶园,笔者看到片片新叶探出头,泛着绿油油的光泽,100余名茶农提着竹篓,穿梭在茶园里,三五成群采摘茶叶。

  下午5时,茶农们将当天采摘的茶青送到了沿河盛丰茶叶专业合作社进行销售,并现场领取当天采摘茶青的工资。“我今天采摘了4.7斤茶青,领到了125块钱。”该村村民田景香数着手里的工资,高兴得哈哈哈大笑。

  据介绍,采茶期间,该茶园能让周边400余名农户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这些成效,只是沿河农业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更多成效正在全县广大农村地区显现。当前,该县正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二十字方针,有序、有力推进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惠民生暖民心提升幸福指数

  一直以来,沿河自治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教育发展、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民生投入,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高水平提升人民福祉,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交出了改善民生新答卷,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

  人居环境发生质的变化。走进鱼塘村,一排排整齐的竹篱笆十分引人注目。家家户户的菜园子都围上了竹篱笆,配上农家房屋外墙上趣意盎然的壁画和路边干净的垃圾桶,俨然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以前拦鸡,就是用木板拦,看起来不美观,也容易烂,鸡进去把菜都吃完了,现在村里围上了竹篱笆,鸡、鸭、狗都进不去了,菜园子的菜也长得越来越好。”村民侯再俊告诉笔者,村里人居环境卫生了,村庄也变漂亮了。

  搬迁群众过上幸福生活。以前家住黄土镇雪花村的陈明花,因为腿脚有残疾,行动不方便,村里交通、信息闭塞,祖祖辈辈无法告别“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居住难、发展难”的现状。如今她们一家搬进了该县思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B区的新房里,并在一楼开起了小卖部,不但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两个孙女也在城里上学,小日子过得很幸福。

  “我这个小店每天收入有100多块钱,生活完全没有问题,国家把我们的房子修好了,我对未来非常有信心!”陈明花深有感触地说。

  驱车行进在晓景至三合黝黑的沥青路上,听着《贵州我深爱的家乡》的优美旋律,闻着扑面而来的泥土芳香,尽收眼底的满眼翠绿色,和着远处茶山传来的欢声笑语……让您仿佛进入了人间仙境。

  如今,无论是外出回乡的游子,还是远道而来的客人,都会惊喜地发现,沿河自治县晓景乡政府至三合的公路变成了沥青路,昔日坑坑洼洼的泥巴路不见踪影,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条闪亮的民心路、致富路。

  “现在太快了,三合到晓景只需要十来分钟!”“现在去晓景拿快递,不仅时间很快,而且不得被泥巴脏脚了。”在高寨村信息群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这样评论。家乡公路的变化,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了近几年来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

  今年以来,沿河自治县委、县政府持续落实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截至目前,全县共补偿5181人次,经“三重医疗保障”报销医疗费用2098.06万元;拨付水管员工资共计454.9万元;发放农低资金1235.81万元,城低资金871.17万元;发放特困资金116.2万元;发放散居孤儿资金13.02万元;发放散居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资金35.7万元;发放救助金32.87万元。

  如今,一条条平坦的公路进村入户,一座座整齐排列的房屋靓丽一新,一片片产业基地绿意盎然,一张张笑脸灿烂绽放……行走在沿河广袤的大地上,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和谐完美的画卷。

  万里征程风正劲,千钧重任再扬帆。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沿河自治县委、县政府正团结带领69万土家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殷切嘱托,苦干实干、锐意进取,为建设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沿河而携手前行,砥砺奋进。

  编辑:徐倩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