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英才汇遵义 群贤聚力兴黔北——遵义人才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2021-05-07 10:16   来源:遵义晚报  

振兴的黔北,求贤若渴;发展的遵义,海纳百川。

近年来,遵义聚焦“引、育、用、管、服”各环节,创新思路举措,健全工作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随着一系列人才政策密集落地,遵义重才引才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这里正成为群英荟萃之地,智力引擎动能澎湃。

广拓门路“聚”人才

4月24日,贵州省首个“人才日”活动暨第九届贵州线上线下人才博览会举办。自4月起,遵义市首届“人才周”系列活动如火如荼进行着——高校、企业开门招才、上门引才,教育科研、乡村振兴、卫生健康……在新一轮创新驱动发展态势下,人才竞争更趋激烈。

遵义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全力推进人才工作,积极打造人才沃土和创新高地。

按照“西部地区非省会城市政策最优”标准,遵义先后制定实施《遵义市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名城聚才工程”的若干意见》以及教育、医疗卫生等行业领域的人才专项支持政策,初步形成了“1+2+10+N”人才工作制度体系,着力突破欠发达地区集聚人才的困局。

作为西部内陆城市,遵义在人才工作上敢下血本,舍得投入。遵义明确市、县两级每年按不低于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3%开设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保障各项人才计划项目顺利实施。近5年来,全市累计投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近7亿元。

吸引人才不仅靠待遇,还要有干事创业的平台。遵义积极争取,搭好各类平台集聚高端人才。目前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12个国家级平台落地遵义,获批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9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院士工作站20个。

2017年,遵义创新建立了遵义院士工作中心,成为全国第一个“吃螃蟹”的地级市,为引才聚才用才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将服务院士专家的团队做成实体的政府机构,遵义院士工作中心搭建了集“政、产、学、研、金”为一体,融合咨询、科研、融资、孵化、转化等功能的高端人才“双创”平台,全力打造人才创新创业“金摇篮”。

欧阳自远、陈润生、曹福亮、李立浧等“两院”院士多次到遵义指导,为遵义引才,14个院士专家团队、105名专业技术人才常驻院士工作中心,与30余家企业单位、科研院所开展协议合作,推动大数据、测绘遥感信息、智慧能源、智慧农业、半导体器件、纳米仪器装备等多个领域创新发展,在带动遵义地方发展的同时还致力填补国内相关技术空白。

打破“筑巢引凤”的惯性思维,遵义主动作为,组建“引凤还巢”专项工作组,依托在外办事机构、协会、商会等各类社团组织收集遵义籍在外优秀人才信息,围绕引才对象“职业圈”“朋友圈”“同窗圈”搭建人才结对交流平台,通过“追忆家乡情、描绘家乡景、共筑家乡梦”,深入实施“凤还巢”计划,引导在外人才助力家乡发展,建成正安神曲吉他、凤冈安泉养殖基地、巴斯巴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一批优质“凤还巢”领军人才项目,整体经营规模超过50亿元。

抢抓东西部人才扶贫协作机遇,遵义积极组织用人单位到上海、成渝等地以及国内“985”、双一流高校开展专场人才引聘会,引进金融等急需紧缺人才三万余名,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才四千多名,有效充实全市紧缺人才储备量,将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转化为遵义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

多管齐下“育”人才

人才队伍建设引进与培养并重,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如果说引进人才就像“引龙入海”,那么培育人才就如“深水养鱼”,虽然短期内难见成效,却能够从根本上改善一个地方的人才结构,提升人才层次。

遵义将培育人才作为人才工作重点战略,立足打基础、利长远。聚焦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等重点领域,整合院校、企业等的优质资源,建立17个市级人才基地,聘用418名行业领域专家传道授业、帮扶项目,有效搭建起人才培养、项目实施、学术交流的基础平台,将急需紧缺人才培养成为行业骨干,推动170个省级以上科研项目落户遵义。

根据不同领域、不同需求、不同层次,遵义将人才因人施策分层培养。通过“15851人才精英工程”明确5个层次人才培养梯次,细化各层次人才联系挂帮、业务提升、正向激励等内容,培养了以中国航天“发电者”魏俊华、遵义医科大学陈玲为代表的各层次人才6017人,形成每名精英人才“带领一个创新团队、催生一个新兴产业、培养一个经济增长点”的良好格局。

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遵义按照“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组织认可、具备潜力”要求,因村制宜精准培养乡村振兴人才。

以全市30岁左右,具备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村干部、致富带头人、返乡退伍军人等为重点,择优遴选574名市、县两级领军人才作为跟踪培养对象,健全村级组织领军人才“一对一”结对帮带机制,依法依规支持领军人才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施产业革命、完善基础设施等工作,发挥领军人才激活一片、带动一方的作用。

发展问效“用”人才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遵义搭建平台载体,完善政策制度,大力引导激励人才到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第一线干事创业、建功立业。

结合“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深入实施“人才领跑脱贫计划”,两批次选派2800余名农业、金融、教育、卫生等领域优秀人才赴脱贫攻坚前沿,开展技术咨询、项目指导、产业带动等工作,用脱贫攻坚“真火”淬炼人才“真金”,助力全市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围绕电子商务、文化旅游以及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采取园区孵化、订单培养、利益联结等方式,引导乡村工匠、农业职业经理人、非遗传承人等能人“入园建企”,形成规模效应,带动形成仁怀白酒、湄潭茶叶、新蒲辣椒、赤水竹编、正安吉他等特色产业带,确保全市农民稳定增收。

创新实施千人帮千社、千企带千社“双千帮带”工程,引导全市近5000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市场营销人才、1000余个优质企业定向结对1319个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带动技术、企业、市场等发展要素向农村聚集,通过责任共担、项目共管、平台共享、发展共谋,持续为农村高质量发展“输血”“造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遵义对各类人才的渴求更为迫切。全市人才工作将以制定实施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为引领,着力构建人才工作“大格局”,倾力打造人才“强磁场”,奋力推进人才“大汇聚”,为建设红色传承引领地、绿色发展示范区、美丽幸福新遵义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编辑:宋德政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