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民族团结”量待提升质待夯实

发布时间:2021-04-25 13:52   来源:贵阳日报  

  贵阳市在全面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中通过“三个融合”手段,不断创新“互联网+民族团结”工作模式,利用新媒体、新技术逐步发展壮大网上舆论阵地,建设好网上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自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开展以来,贵阳市各创建单位按照创建工作要求,以深化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民族事务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形成了互联网与民族团结相融合的新局面。一是媒体传播与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相融合,提升宣传覆盖面。主要做法有:打造媒体融合体系,塑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高度;打造多元宣传平台,塑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宽度;打造全民参与平台,塑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维度。二是大数据应用与网络空间治理相融合,提升舆情引导效能。主要做法是:纵横联动,筑牢互联网舆情预警“烽火台”;大数据助力,占领互联网舆论“制高点”。三是互联网平台与民族事务治理相融合,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主要做法有:线上线下结合模式大大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办事的“三感”体验;“和贵阳”APP融入到少数民族群众“心坎上”。总体而言,贵阳市“互联网+民族团结”的创新模式成绩斐然,涌现了许多亮点,总结了具有普遍性的经验。但对标国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要求,一些工作仍需要加强和提升,比如:互联网宣传方面,“量”有待提升、“质”有待夯实。

  构筑民族团结宣传内容的“生产线”,提升宣传深度。提升民族团结的网络宣传质量不仅取决于宣传报道的侧重点,更多的关注点是线下创建工作内容的丰富程度。贵阳市可以借助本地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为传播元素,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提升受众的“三感”体验。综合运用多种传播手段,开展整合传播,从而构筑内容丰富的民族团结宣传“生产线”。一是品美食,用味蕾打开相知之门。通过网络直播贵阳市各民族特色美食的方式,让受众在舌尖上领略各民族的美食文化和民俗风情,并搭建以食会友的网络互动平台,构筑相知相融的舞台。二是造氛围,用多彩打通相融之路。将贵阳市少数民族的特殊服饰、建筑、图腾等符号元素提炼总结,让每个民族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民族元素符号,打造民族特色形象品牌,并将视觉符号应用于各互联网平台的民族团结专栏、APP图标、宣传视频等,营造多彩融合的视觉氛围。三是真体验,用实感营造相亲之家。以VR(虚拟现实)技术,用数字化手段建设网上民族团结创建VR体验场馆,通过VR系统多维度的感官刺激,让受众直观的感受到各民族的文化、历史、风情,让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的强大力量,自觉增强对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认同,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良好氛围。

  创新民族团结宣传内容的“加工厂”,提升宣传高度。利用“中央厨房”的模式设立多个民族团结进步融媒体工作室,以兴趣化组合为内在要求分工协作,并运用全媒体新闻大厅、深刻解读新闻等手段,进行融媒体产品的加工,创新民族团结宣传的“加工厂”。一是将宣传内容故事化,提升民族团结宣传的吸引力。民族团结宣传要做到主题新闻化、新闻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冲突化、冲突细节化、细节情感化,这样的宣传报道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因此,要深度挖掘贵阳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讲好民族团结故事的同时,也要能化繁为简、善用网言网语,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民族团结报道通过多种传播平台呈现。二是精准传播融媒化,增强民族团结宣传的影响力。把握当下移动传播的特点,尽力让民族团结宣传报道有深度而缩短长度,有精彩故事而不长篇大论,有亮点或细节而没有繁杂和赘述。在融媒体形态下打造传播广、点击量高、口碑好的民族特色融媒体产品,让示范市的创建工作不再是严肃、僵化、模式化的代名词,而是跃然于荧幕、闪耀于网络的全新体验。例如:制作有民族特色的小视频、微电影等。只要我们紧扣国家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的要求,并进一步结合贵阳市的实际,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一定能探索出一条有自身特点又有推广价值的“互联网+民族团结”模式。

  (执笔:苟宗杰 李昌欣)

  中共贵阳市委党校写作组

  编辑:梅婕

  统筹:张强

  编审:魏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