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登科”映丰景 强农富民产业兴 贵阳市以产业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发布时间:2021-04-25 09:25   来源:贵阳网-贵阳日报  

  贵阳市2.5万亩高标准实施蔬菜保供基地(花溪园区)。

  息烽县九庄镇吊瓜产业助农增收。

  清镇红枫湖中华茶博园。

  花溪区在大洪村、高坡乡石门村实施的产业扶贫项目——食用菊花种植。

  山花牛奶无菌罐装生产线。本报记者 郑雄增 摄

  2.5万亩蔬菜基地的食用菌、香葱等正大量上市,辣椒、黄瓜等正茁壮成长;

  刚尝过花溪草莓的香甜,乌当等地的樱桃又红得像红玛瑙,接力带来甜蜜;

  开阳、清镇等地的万亩茶山、茶园里,茶农茶工采茶忙,游客赏景品茶沐春光;

  ……

  最美人间四月天,贵阳蔬果丰硕、茶香四溢,农业发展“丰”景无限。

  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和基础,既关乎脱贫成果巩固、广大农民持续增收,也关乎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

  贵山贵水出山珍。近年来,贵阳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握“八要素”,践行“五步工作法”,聚焦菜篮子、果盘子、茶园子、药坝子、奶瓶子“五子登科”主导产业,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经济作物占种植业比重达80%,农村产业发展实现“六个转变”……黔中大地奏响了一曲产业兴旺、强农富民、乡村振兴的交响乐。

  “菜篮子”:

  一盘新鲜翠绿、营养可口的清炒时蔬

  贵阳地处黔中腹地,平均海拔1100米,森林覆盖率52%,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7.8%,享有“爽爽贵阳·中国避暑之都”的美誉,是全国少有的全域生产绿色优质农产品理想之地。

  近年来,贵阳市通过巩固提升蔬菜基地建设,积极延链建链,强化生产安全,大力拓宽渠道,坚持惠农导向,贵阳蔬菜产业规模化、产业化、绿色化、市场化发展风生水起,2020年,全市累计完成蔬菜(含辣椒)种植面积183万亩(次)、产量276万吨,走出了市民餐桌与农民田间的民生双赢之路。

  积极探索出具有贵阳特色的“政府+业务部门+金融+保险+企业+养殖农户”的六位一体生态家禽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带动、金融助动、农户主动”的产业联动发展机制,初步形成了生态家禽产业“种源繁殖、规模生产、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白条上巿”全产业链产业体系。全市家禽产能达3000万羽,直接带动1200余户农户,户均年增收5万元以上,年提供1000万羽育雏鸡苗助力全省生态家禽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生猪复产复养成效显著,生猪生产已基本恢复至同期水平。全市生猪存栏79.35万头(能繁母猪存栏7.62万头),生猪出栏116.25万头,猪肉产量达10.29万吨。

  “十四五”期间,贵阳市将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立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突出提质增效,调优产业布局和品种结构,以“三县一市两区两镇”为重点,构建“四大产业带、两大产业板块”的空间布局和科学合理的周年高效种植模式,建立完善“良种繁育、基础设施”两大体系,实施“生态化技术、机械化水平和劳动力素质”三大提升行动,推进“精深加工升级、蔬菜质量安全、经营主体培育、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产销对接和风险防范”六项工作,加快全产业链开发、全链条增值,促进质量提升和产业增效。到2025年,全市预计完成蔬菜(含辣椒)种植面积200万亩(次)以上,产量300万吨以上。

  按照“延链、补链、建链”的发展原则,推进千万羽肉禽基地县提档升级,加快补齐产业加工短板,积极发展林下特色产业,在清镇市、息烽县、修文县新建特色家禽养殖试验基地3个,饲养特色家禽1万羽以上,新建林下肉(蛋)禽养殖示范点5个,全市建成年出栏1000羽以上林下肉禽养殖点30个,出栏特色肉禽15万羽,存栏特色蛋禽1万羽以上。以开阳县、修文县为重点,继续推进百万头生猪产业带建设,加快推进正大集团在开阳龙岗贵州省台湾产业园百万头生猪屠宰场建设,继续做大做强“黔五福”品牌,全面启动市农投集团1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基地建设,推动修文县养心食品加工企业扩能升级,提升贵阳市生猪屠宰加工水平,优化完善产业链。

  “果盘子”:

  一份色彩斑斓、芳香四溢的果品盛宴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赋予了贵阳水果丰富的营养、良好的口感和多样的品类。全市以猕猴桃、桃、李、枇杷、樱桃、葡萄、杨梅、草莓等树种为主导的精品水果果园面积已突破120万亩,其中修文猕猴桃种植面积稳居全省第一、全国第四,开阳富硒枇杷种植面积位居全省第一。

  目前,全市共形成万亩片9个、千亩村97个,产量46万吨,共有各类经营主体1368家,“三品一标”认证面积100万亩、认证无公害果品299个、绿色果品18个、有机果品13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个;贮藏保鲜库近3万余吨,建成以智能光电AWATA为引领的分拣线7条,年分拣能力达10万吨;培育以猕猴桃果汁、果脯、脆片、果酒为主要加工品的精深加工企业3家,年加工能力近万吨;数字化平台系统有效运行企业(合作社)95家,监管面积20余万亩;果品抽样检测合格率达100%。

  今年起,贵阳将强化提质增效,以强投入、配技术、提品质、增产量为核心,实现品种、农资、标准、检测、标识、销售等“六统一”,提高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强化设施配套,以“万亩片”“千亩村”为重点,完善配套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冷链物流设施、机械化设备,降低生产成本和产品损耗。强化风险防范,通过防雹网安装、大棚栽培、果园增温、及时排水等措施,最大限度降低灾害天气对水果生产的影响;以托底生产为重点,创新开展自然灾害、价格指数等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实现有灾保成本、无灾保收益的目标。强化产销衔接,大力发展近郊自驾采摘、精品水果“五进”和开辟欧盟、东盟等国外市场。强化品牌打造,提升品牌美誉度知名度。

  强化主体培育,以“引进”和“培育”为重点,以全省大招商为契机,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主体培育工作,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技术支持等,培养市级、省级、国家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强化三产融合,大力推进果旅融合、果旅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预冷、分级、包装为主的果品初加工和果醋、果酒、果干、果汁、饮片、精油等开发为主的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三产融合发展。

  “茶园子”:

  一杯干净无污、沁人心脾的高山绿茶

  “自古黔中出好茶”,贵阳作为省会,位于黔中腹地,气候适宜,生态优良,土地条件得天独厚,是茶叶种植适宜区域。

  目前,贵阳全市茶园面积达28万亩,投产茶园24.9万亩, 建成茶园10万至20万亩县1个、万亩茶园乡镇10个、万亩茶园村5个,建成出口茶、有机茶、特色茶、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专用基地10余万亩,茶叶类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3个,规模连片效应初步凸显。引进清洁化初加工线100余条,精制加工线10余条,抹(碾)茶生产线3条,有力提升了茶叶加工水平。

  2020年,全市实现干茶产量1.53万吨,产值31亿元。茶旅融合基地接待游客年均超过50万人次。依托茶产业,每年辐射带动近14万农民实现增收。

  据贵阳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贵阳茶产业发展将以“强省会”五年行动为工作抓手,推动贵州茶宣传推介、茶叶市场建设,拓宽茶叶销售渠道;推进绿茶为主的“茶园子”建设,以“绿宝石”“开阳富硒茶”为主推品牌,以开阳富硒茶、花溪出口茶基地、清镇滨湖生态茶带等为主导板块,提升出口茶和中高端茶叶消费市场份额;提升加工水平,推进抹茶、茶饮料等精深加工;推进“茶文旅一体化”融合发展,提升茶叶三产融合发展水平,全力推进茶产业提档升级。

  “药坝子”:

  一个药草飘香、链式发展的健康产业

  黔地无闲草,处处皆灵药。贵阳分布着中药材1993种,是中国四大药材产地之一,被称为“天然药谷”。

  近年来,通过重点开展种繁及示范基地建设、品牌体系建设以及经营主体培育等方面工作,建成了一批良种繁育保障基地和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市中药材种植主体113家,其中企业74家,合作社39家,带动贫困户129人。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完成中药材生产面积达35.1万亩,较2015年的20万亩增加了15.1万亩,增长了75%;产量10.87万吨,较2015年的2.5万吨增加了8.37万吨;鲜品中药材,产值9.82亿元,较2015年的4.2亿元增加了5.62亿元。

  据了解,贵阳将继续做好种质资源保护、示范基地建设、市场及经营主体培育等工作,重点抓好中药材生产的种子种苗生产和加工销售前后两端。到2025年底,全市中药材生产面积达39万亩,产量13.65万吨,产值12.58亿元。

  一方面,推进重点优质品种的引进、地方道地品种选育、种子种苗提纯复壮,初步在清镇、修文、息烽、开阳、乌当等区(市、县)依托种植基地建设种子种苗生产供应基地,提升优良种子种苗供应能力,形成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体系,夯实中药材产业发展基础。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贵阳市医药企业聚集优势,以“道地药材绿色加工”的理念与行动纲领,积极鼓励规模种植企业建立规范化初加工厂,大力发展中药材初加工业,以加工带动种植,以加工优质产品开拓销售渠道,以加工优质中药材提升附加值,打造品牌。拟建成优质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万亩,产地初加工基地4个,“定制药园”10个,初步形成刺梨、元宝枫、铁皮石斛三大中药材种植板块和全省中药材种繁中心和产地初加工聚集区。

  “奶瓶子”:

  一盒高原生态、香醇鲜美的天然乳品

  地处地球北纬26度,平均海拔1000米上下的贵阳,是世界上最适宜种草养奶牛的地方。

  近年来,贵阳奶业紧密围绕市民“奶瓶子”,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在全国奶业率先形成赞誉度较高的“贵阳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实现了“奶牛下乡、牛奶进城”的战略大转移。

  产业发展依托贵州南方乳业有限公司、贵州好一多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乳品龙头企业,按照“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全力推进奶业产业提质增效。先后建成年存栏2000头以上标准化牧场7个,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引进优质高产奶牛8000余头,牛奶单产由每头年产4.5吨提高到8吨以上;新建成的日加工能力800吨的清镇石关现代化乳品加工厂全面运行;全面深化与云南、甘肃等省奶产业的合作,实现了贵阳乳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两大转变。

  2019年,全市实现生鲜乳生产约4.6万吨,占领全省70%的鲜奶市场,成为全省产业化程度最深的“贵阳乳业”。目前,5000余个乳业销售网点遍及全省各地,“山花”、“好一多”等贵州“高原生态奶”品牌唱响全省,逐步走向全国。

  “贵阳将继续巩固提升‘奶瓶子’保供能力,做大做强贵阳乳业。”贵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宏清表示,将支持乳品企业在巩固提升现有奶源基地的同时,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异地建设奶源保供基地,降低奶源成本。同时,加快推进贵州南方乳业有限公司龙岗乳品加工厂建设。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樊成琼/文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编辑:田娟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

贵阳日报传媒集团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转载事宜请致电:0851-85865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