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法丨贵阳市生态环境局: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筑牢生态监管网络

发布时间:2021-04-16 16:16   来源:贵阳生态环境融媒体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20年10月17日通过,自2021年4月15日起施行。它的颁布和实施起到一个里程碑的作用,标志着我国生物安全进入依法治理的新阶段。

  这部法律的出台,在生物安全领域形成国家生物安全战略、法律、政策“三位一体”的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强化了防控重大传染病和动植物疫情的法律制度,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立法原则,让生物技术发展更好服务于国家发展、人民幸福、人类文明进步。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

  地球几十亿年的发展进化,从动物、植物、微生物到人类,每一个历史脚步,都记录了生物的进化过程。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随着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和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形势愈发严峻,而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安全的稳定器和减压阀,也是保护生物资源的基本目标。

  坚持生态优先、践行绿色发展的理念,爽爽的贵阳一路探索不停,演绎着从酸雨之城到森林之城的靓丽蝶变。“十三五”期间,贵阳市森林覆盖率由46.5%提高到55%;建成区人均绿地面积从10.95平方米提高到13.16平方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到98.9%,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水质总体优良;主要污染物减排量控制在省下达的目标范围内;中心城区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均达到国家考核标准。

  青山碧水,林海起伏。通过市民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和一代又一代环保人的努力,如今,拥有浓郁绿色家底的贵阳,生态环境已成为其最响亮的品牌、最突出的优势、最核心的竞争力,让群众幸福感满满。

  森中藏古寺,山间嬉猕猴——黔灵山公园是贵阳人的骄傲。始建于1957年的贵阳市黔灵山公园距市中心1.5公里,面积426公顷,90%以上面积被原生林和次生植被覆盖,群山环绕黔灵湖,山上保存着第四纪冰川期遗迹,抗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曾先后被囚禁于黔灵山麒麟洞白衣庵。

  “虽然我们退休了,但是也不能在家坐着,现在生活好了,身体也要好才行,选择每天来黔灵山公园锻炼身体,就是因为这里植物多,空气好,运动完我们就去喂喂猴子,哎呀,太舒服了。”贵阳市民李阿姨说。

  黔灵山公园是充满生命力的,山中生长着1500余种树木花卉和1000余种中药材,同时还生活着大约600只的猕猴,其拥有较为多样化的鸟类生存环境,是吸引较多鸟类在此栖息的主要原因。

  黔灵山公园清绝于世,有"贵在城中,美在自然"之称。园内峰峦叠翠,古木参天,林木葱茏,古洞清涧,深谷幽潭,景致清远......这是大自然对贵阳人的馈赠,同时也是贵阳人保护生态环境带来的成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让后代子孙都能享受到蓝天、白云、碧水;如何让不同品种花卉、不同科目的植物以及600多只的猕猴依旧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保护好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自然保护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贵阳市初步建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动机制,强化了自然保护地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力度,目前全市共有26个自然保护地,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五种类型,总面积约 1035 平方千米,约占全市国土面积12.8%,初步形成了保护我市重点珍稀野生动植物、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等重点生态保护区域,为维护我市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贵阳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王黔辉介绍说。

  据了解,自2015年以来,贵阳市新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山体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等各类公园660个。截至目前,贵阳市公园数量累计达到1025个。其中,建成国家湿地公园1个,暨贵阳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红枫湖、百花湖和岩鹰湖3个国家湿地公园正在开展试点建设。

  花溪国家湿地公园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让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最严格的保护。切实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监督,进一步加强自然遗传资源管理和保护,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的工作要求,贵阳市生态环境系统按照监管及监督执法的工作职责,依据《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工作暂行办法》对贵阳市现有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开展生态环境监管工作全力守护贵阳市生态环境资源;通过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等工作,有力推动问题整改和生态修复,侵占和破坏生态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图/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

  2020年12月,《贵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方案(试行)》(简称“方案”)出台。该《方案》由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财政局、筑城海关等六部门联合制定。《方案》立足贵阳市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和保护需求,从生态系统、物种多样、遗传多样和景观多样四个层次出发,为贵阳市有效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我国将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加强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修复,守住自然生态的安全边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

  4月15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简称“生物安全法”),明确了生物安全风险防控体制机制和基本制度,填补了生物安全领域基础性法律的空白,有利于完善生物安全法律体系。

  《生物安全法》不仅是生物安全法作为生物安全领域基础性、综合性、统率性法律的集中体现,也实现了与传染病防治法、动物防疫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国境卫生检疫法、环境保护法、农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渔业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衔接,共同构筑起更为完善的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基本制度,有利于尽早发现、控制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动植物疫情。同时,也为贵阳市提升区域生态环境安全水平,构建生物安全和谐社会,助推贵阳市大能级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法治依据,确保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图/ 工作人员在野外观察鸟群动物

  生物多样性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开展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贵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时期,贵阳市要坚持绿色发展,坚定不移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高质量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贵阳贵安新未来。“十四五”期间,贵阳市生态环境系统,将加快构建“生态环境一本账、环境管理一张图、污染监督一张网、公众参与一扇窗”的生态监管体系。

  以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和应急体系,落实危险废物等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有效防范和化解生态环境风险,坚决守住生态环境的安全边界。

  以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坚持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建立以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为环境准入关口,以排污许可为企业运行守法依据,以执法督察为环境监管兜底的全过程环境管理框架。建立健全贵阳贵安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机制。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上,将突出自然生态管护和建设。推进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策略、行动计划或示范项目等工作,实施生物多样性调查;持续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遏制自然保护地遭受侵蚀破坏的态势。

  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不折不扣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探索提升非现场环境执法机制占比,助力各类专项执法行动,为生态环境安全提供执法保障。

  强化生态文明统筹,完善生态文明体系,扩大生态文明参与面,争创和巩固生态文明试点示范,构建生态文明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在大力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和贵阳贵安“十四五”开局的关键时期,贵阳市生态环境局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载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用“党建红”引领“生态绿”,把学习党史同推动工作结合起来,把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作为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优先事项。以拓宽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监督渠道,推动环境保护全民行动;以全民共治、源头防治的方式,把党史学习收获转化为工作动力,确保党史学习教育见实效;以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活力、动力、创造力,深入做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等重点工作,加快监测、执法和信息化“三个体系”建设,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助推高质量发展,以优异的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编辑:何莹莹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