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三棵树镇:“姑娘节”的娘家情结

发布时间:2021-04-16 11:41来源:《凯里文史旅游故事》

每年古历腊月初七,凯里市三棵树镇南高、腰箩、长脑、鱼寨等苗族村寨都过“姑娘节”。“姑娘节”成为部分苗族村寨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据说,两百年前,南高寨有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姑娘名叫新九,她嫁到美丽的西江后,虽然那里民族风情浓郁,风光很好,但她十分思念家乡,每逢过年过节,她就想回娘家,但西江也要过节,客人来了,少不了她招待。她想喊父母亲和兄弟们来过节,可是南高寨也同时过节,他们脱不开身。于是她想,要是故乡有一个特别的节日多好啊!

美丽的苗族姑娘 (通讯员 张赶生 摄)

西江寨有一个长得十分漂亮的姑娘叫曼娌,在游方中认识了南高寨的小伙子雄金。她见雄金英俊老实,情歌又唱得好听,就爱上了他。曼娌很想去南高寨看一看,看一看自己日思夜想的情郎啊!可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没有机会去。一天,阳光灿烂,白云朵朵,曼娌爬到一座高山上。正望着远方的南高寨,思念着雄金。新九走过来问:“阿曼,你在这里做什么?”曼娌把思念心上人的事告诉了新九。她又问新九:“你爬到这里来干什么?”新九也把思乡之情说了出来。

恰巧有一个去南高寨修房子的木匠路过这里,听到了新九与曼娌的对话感动了。木匠到南高寨,直接到寨老家,把新九与曼娌的话告诉寨老。寨老也被新九和曼娌的情意打动,于是召集寨子上德高望重的老人们商量,决定在每年腊月初七过“姑娘节”,让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团聚。这个节日就这样先在南高寨兴起来。因为节日符合姑娘们的心愿,参加的人越来越多,之后附近的腰箩、长脑、鱼寨也相继过起了“姑娘节”。

春天 (通讯员 李显波 摄)

节日的头一天,从寨子嫁出的姑娘带着丈夫背着孩子,抬着糯米、鸡鸭、爆竹、米酒喜笑颜开地回到娘家。哪家的姑娘来了,全家一齐迎上去,有的帮拾东西,有的帮抱孩子,有的拉着姑爹的手进家。特别是母亲,一见女儿回来,就问长问短,滔滔不绝。到了晚上,全家用姑娘抬来的鸡鸭酒聚餐。姑娘与舅妈是酒的冤家,舅妈到姑娘家做客,姑娘一定让舅妈吐酒,现在姑娘回娘家了,舅妈也一定不停地向姑娘敬酒,一定让姑娘吐酒吐饭才开心。

欢乐在娘家 (通讯员 李勋 拍摄)

第二天,九村十八寨的年轻姑娘云集南高寨的芦笙场上。小伙子们排成队,吹着芦笙走前面,银饰满身的姑娘们则跟在后面翩翩起舞。 寨上的小伙子们棒着芦笙:“根里里,公蒙蒙”,意思是:“你是王家的姑娘,还是富家的姑娘;你是前天来,还是昨天来;我家有吊脚木楼,我家有一坝肥田,请你给条花带呀,我的好阿妹,给呀给呀好阿妹。”如果姑娘看上小伙子,就向在场边的母亲使眼色,姑娘的母亲就笑着走进芦笙中间,把姑娘的银项圈取来,挂在小伙子的芦笙上面。 小伙子的父亲见了就把一大把银子递给寨老。寨老又把芦笙上的银项圈取下来,走上一张高桌子上面,一手举着银项圈,一手举着银元对着人们大声喊:“女方的银项圈值一万元,男方的银子恰好有一万元,合了!”说完走下高桌,把银子交给女方母亲,把银项圈交给甲方父亲。会场上人们欢呼动地:“合了,中了!”姑娘红着脸,低头微笑不语。小伙子虽然还吹芦笙,但也免不了面红耳赤。当天晚上,姑娘和母亲一行人来到小伙子家里尽情地喝酒,尽情地歌唱,尽情地跳舞,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第三天,本寨回娘家的姑娘和外寨来走客的姑娘等人成群结队地回去。全村男女老少送到村头,依依不舍。

选自《凯里文史旅游故事》

(文/皮悟炳整理 陆治珍 口述/皮再波)

  编辑:徐冰娅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