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锦屏:铆足干劲谋振兴 扬鞭奋蹄启新程

发布时间:2021-04-16 11:41来源:黔东南日报

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如今的锦屏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座蔬菜大棚生机盎然、一片片山地果园果香四溢、一只只白鹅膘肥体壮……在这里,众多产业园拔地而起,全县的人民正铆足干劲,用辛勤汗水在这片秀美杉乡大地奋力描绘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

196个行政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破零”

春耕备耕时节,锦屏县到处呈现出一片忙碌景象。

“之前,我会种什么就种什么,没有计划,更谈不上家庭经济收入。”新化乡新化所村村民杨三妹在大棚蔬菜基地里一边采摘大球盖菇一边说道。

近年来,锦屏县推行“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针对一些自然条件恶劣、无条件发展规模产业的村子,采取联村共建的方式将村集体产业发展启动资金和扶持资金打包整合,集中建设蔬菜大棚、石斛种植、生态鹅养殖等产业园区,并全部交给县级平台公司托管运营。通过资产入股、入厂就业、订单收购等形式把农户嵌入产业链,按照保底分红的方式将收益分配到相关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

从2004年开始,新化所村启动蔬菜基地建设,修通了农用灌溉沟渠和机耕道路,建成了1000余亩的蔬菜基地。蔬菜基地常年轮番种植辣椒、黄瓜、番茄、茄子、白菜等20多个蔬菜品种。十多年来,村民从蔬菜种植中得到了“真金白银”的实惠。

截至2020年底,全县196个行政村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其中村级集体经济积累100万元及以上的共有4个,50—100万元有12个,10—50万元有51个,村集体经营资产达到100万元的有36个,115个中心村集体经济积累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

600余名“乡土”人才助力乡村振兴“赋能”

“多亏技术专家指导,我种植的3.7万余亩有机山核桃,长势很好,不受病虫害的影响,按照目前市场行情,今年山核桃产值达1200万左右。”在锦屏县经济开发区的山核桃加工厂,企业负责人谭传高难掩喜悦之情。

而作为野生山核桃的出产地的铜鼓镇,一直致力于打造“有机”特色产业小镇,辖区不仅建设有2万余亩的石斛种植基地、万亩西蓝花种植及野生山核桃,通过“公司+村级领办合作社+人才+农户”模式,形成特色产业集聚区,带动当地近1万多人就业增收,年人均收入达1万元以上。

近年来,锦屏县牢牢把握开启乡村振兴的“核心密钥”,始终高度重视乡土人才工作,将乡土人才工作纳入全县人才工作总体布局,系统谋划、统筹推进,不断唤醒乡土人才,让“土专家”“田秀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智力支撑。目前,该县有600余名乡土人才纳入全县人才库。

120余名驻村第一书记“承上启下”开新局

一身休闲装扮,皮肤略显黝黑,总有一副使不完的劲。罗丹村驻村第一书记秦小军的举手投足之间,活脱脱已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村民样子。

2018年9月,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大客户部工作的他,秉承着“逃离舒适区,人总要趁年轻时候做点事情”的想法,毅然赴锦屏县担任敦寨镇罗丹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

村党员干部年纪偏大,组织凝聚力不强,大家干事信心普遍不足;水果种植产业管理粗放,植株弱化,村集体收入为零;村民致富没奔头,发展没方向——当年的罗丹村,让秦小军深感脱贫之艰。

“当前,我们正努力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聚焦问题、突破难点、循环整顿、查缺补漏,进一步推动基层党组织由‘弱’变‘强’,让党员干部始终成为村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推进乡村振兴,秦小军信心满满。

如今,全县上下接续奋战在乡村振兴最前沿的120余名驻村第一书记们,正在以实干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带领群众奔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通讯员 龙见松)

  编辑:徐冰娅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