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驻村书记刘恭利: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

发布时间:2021-03-06 12:00   来源: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  

“今年还打算去浙江打工吗?”

“准备什么时候走?”

“去的话来登记一下,县里统一安排免费车辆!”

……

3月2日,刚从北京领取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归来的刘恭利,便马不停蹄赶回村里组织动员村民外出务工。

图片

刘恭利(左)与村里老人交谈

“有就业才能稳增收,刻不容缓。”刘恭利感慨道,对广大贫困群体而言,就业稳,收入就能增,脱贫了才更有底气。

刘恭利,黔西南州望谟县乐旺镇坡头村驻村第一书记。初到坡头时,面对“队伍涣散、产业零星、贫困发生率曾高达75.99%”的这个村寨,刘恭利彻夜难眠,誓将这里变为一个不一样的山村。

千秋功业,关键在人。脱贫攻坚,更是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我首先是配齐村两委班子,择优培育村干部,为的就是提升队伍战斗力。”刘恭利介绍,自己组织村里以党建为引领,吸引返乡青年加入到村干部队伍中,还通过“干部夜校”和分批组织村两委外出培训锻炼学习等进行干部培养,提升实用技能,一系列的举措让村级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图片

坡头村村貌

返乡青年滕国庆就是村里干部培养的其中一位,他从村民小组长干起,担任过信息员、治保主任等职务,现任坡头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

“在刘书记的帮助下,我从起初干活没思路,到现在有方向还浑身都是干劲。”滕国庆谈到自己的变化时表示,过去都是在外打工,自己也没想到有一天还能回家乡出一份力,很感谢刘书记的培养。

坡头村属于喀斯特岩溶石漠化山区。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12个自然寨,总人口271户中就有187户贫困户。过去,这里坡陡谷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里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贫困程度深,是望谟县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

“这样的‘硬骨头’怎么啃?”“村民致富怎么办?”看到村里现状,刘恭利心想,“要是生活在困难地区的群众,能搬出这大山该多好!”

得益于国家的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刘恭利的想法得以实现,但实施却并没有想象的顺利。

“起初群众都是故土难离,还担心出去以后吃的、住的没法解决。”刘恭利说。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刘恭利组织村两委不分日夜,利用院坝会、火炕会等形式给群众讲政策、做宣传,并一一为他们解答疑惑,最终完成了157户823人的搬迁工作。

“能搬的搬,不能搬的就要想办法解决他们的问题。”刘恭利介绍,刚来坡头村时,纳糯组仅有一条不到50厘米宽的毛路进出,有一条宽敞的硬化路是村寨几代人一直以来的梦想。了解这些情况后,刘恭利便思考着如何搞好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

图片

坡头村党建小广场

在向上级部门争取到资金后,刘恭利加班加点督促建成通村路1.2公里,通组路19.295公里、入户路4.2公里,将坡头村人“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客车”的梦想变为现实。

“现在有了水泥路,出行方便了,村里以前的脏乱差也在变好,还修了活动的小广场,自来水到家、路灯……”村民韦凤光提到如今的生活赞不绝口。

脱贫致富,产业先行。结合坡头村人均耕地不到一亩的实际情况,刘恭利又开始琢磨,“要怎么在这石头缝里,发展能让老百姓增收的产业?”

对此,刘恭利便组织群众和村干部外出考察、学习,并引进专业人员实地勘察,最终确定坡头村石山土壤适宜种植花椒。在与村民共商后,决定对坡头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模式,发展花椒种植500余亩,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并利用庭院空间发展百香果种植等产业,拓展群众增收渠道。

图片

该村花椒产业 唐波 摄

“刘书记为我们村里申请硬化路建设、引进产业、组织就业,带领我们脱贫致富,我们都很感激她!”对于刘恭利对村里做的事,村民罗秀明张口就来。

在盘活村里现有资源的同时,刘恭利还充分用好扶贫资金,采取“飞地”模式破解村里发展瓶颈,入股乐旺村的生态养鱼、光伏发电等产业项目。

“我们在利用好本村现有的资源和土地后,把剩余的扶贫资金入股到其他地方的产业上,通过分红的形式,让村集体和老百姓扩宽增收路。”刘恭利如是说。

数载辛勤耕耘,终见丰硕成果。如今的坡头村今非昔比,全村已通电,已实施通村公路1.2公里、通组公路硬化19.295公里。现有村级医务室1个,医务人员2人。饮水管道安装5.5公里,提灌水池1个100立方米,农户饮水池8个1000立方米,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

与此同时,坡头村村集体经济从以前的3000元上升到现在的18万元,187户贫困户都如期实现高质量脱贫。

提起这些成绩,刘恭利表示,坡头村能“改头换面”,还凝聚了各方帮扶力量的关注与帮助。成绩都是过去,未来还需倍加努力,自己会继续做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

(文/图 黔西南日报融媒体记者 钱凌芸)

  编辑:徐冰娅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