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几点思考建议

发布时间:2021-03-06 12:00   来源:六盘水日报  

□六盘水市委政研室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年来,六盘水始终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举全市之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加快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脱贫攻坚和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一是全面建成小康实现新胜利。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3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61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2.6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搬迁移民群众2.72万户11.62万人,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域整体摆脱绝对贫困。全力保障改善民生,累计资助学生278.72万人次,“三重医疗保障”全面落实,贫困家庭安全住房全部得到解决,弱能失能困难群众全部落实兜底保障。大幅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大力促进农民务工就业,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6791元提高到2020年的12147元。

二是山地特色农业取得新成效。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大力提升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水平,累计发展红心猕猴桃、刺梨、早春茶等特色产业399.06万亩,建成全国最大的刺梨基地、全省最大的红心猕猴桃基地,成功打造以猕猴桃为主导的水城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成功引进初好、温氏、大连韩伟等优强企业,培育发展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98家,打造了水城春、刺梨王、红心猕猴桃、盘县火腿等农产品知名品牌。加快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刺梨、猕猴桃、茶叶等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0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8.5%,建成国家级和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1个。

三是农村“三变”改革激发新动能。持续推动改革红利释放,全市共有200.13万亩承包地入股,共整合14.68亿元财政资金、105.72亿元社会资金参与“三变”,55.47万户农户成为股东,入股受益农民达184.36万人,12.56万户农户获得股权分红7335.95万元、户均584元。加强改革制度集成,统筹出台“三变”改革指导意见、行动方案、合同文本等50余个配套文件,改革政策体系、制度机制渐趋完善。改革影响力不断扩大,2017—2019年“三变”连续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共8次写入中央文件,获得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榜样”“十大创新典型”等系列荣誉,改革经验在甘肃、重庆、浙江等多个省市大力推广,获批创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

四是农村生态环境展现新面貌。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建制村通畅率达到100%,30户以上村民组100%通硬化路。投入资金19.36亿元,解决155.3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5%。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建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930座,完成367个行政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行政村覆盖率达97.3%,成功创建“国家卫生乡镇”61个、“贵州省卫生村”667个,实现“贵州省卫生乡镇”全覆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整合部门、企业、社会力量,初步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综合治理,森林覆盖率达62%。

五是农村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全力抓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新建图书馆、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239个,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到200平方米以上的有950个,占比达86.13%,达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验收标准。全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打造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等1755个,涌现出一批“道德模范”和“好人”典型,建成市级以上文明村579个,占全市村居的80.31%。全市有3村1乡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全力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大张旗鼓在全市宣传正面典型、曝光反面典型,群众自觉抵制歪风邪气的意识逐渐形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六是乡村综合治理构建新格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组建以强带弱型、产业引领型、跨界开放型、园区主导型、村企融合型、村居互助型“六型”联村党委104个,282个强村与290个弱村结对共建,整顿提升软弱涣散村党组织44个,培养储备村级后备力量5156人。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探索形成产业发展、资产经营、资源开发、服务创收、工矿辐射、异地置业等多元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全市868个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从2014年初的0.78亿元,增加到现在的4.87亿元。深入推进村民自治,行政村普遍建立乡风文明促进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深入开展平安乡村、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探索形成工作联抓、设施联建、产业联动、矛盾联调、利益联享、环境联治“六联”基层治理方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虽然六盘水市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局良好,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城乡发展还不平衡、农村发展还不充分、农业产业发展还不高效、农村综合改革还不深入、农民内生动力还不充足、乡村治理体系还不健全,离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离广大群众期望还有不小差距,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当前“三农”工作的重心历史性转移到了乡村振兴上来。站在“十四五”新的起点,立足“三农”工作新发展阶段,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用乡村振兴统揽“三农”工作。为此,我们研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四三”的工作思路,即:全力抓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深化拓展新发展阶段农村“三变”改革“三件大事”,加快构建组织领导体系、现代产业体系、要素保障体系、乡村治理体系“四个体系”,持续强化基础支撑、精神支撑、动力支撑“三个支撑”,走出一条具有六盘水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一、着力抓好“三件大事”

第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我国脱贫攻坚已宣告全面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决不能出现这边宣布全面脱贫,那边又出现规模性返贫”。六盘水作为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必须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一手抓“巩固拓展”、一手抓“有效衔接”。

一是建立健全两项机制。防止返贫致贫,关键要尽早发现,重点在及时帮扶。要紧盯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易扶搬迁户等重点群体,着力抓好两项机制建立。①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区分不同群体对监测指标的敏感性,突出以户为单位、以关键指标为重点的双线预警监测机制,探索建立地方和部门协同预警监测机制。②健全常态帮扶机制,根据中央、省最新政策,进一步完善六盘水市“十个全面”巩固拓展政策措施体系;健全帮扶跟踪回访评估机制、动态调整退出机制;突出抓好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专项行动,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质量,多措并举挖掘岗位提升就业数量。

二是管好用好两类资产。“十三五”时期六盘水市脱贫攻坚投入形成了庞大的扶贫资产,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必须先巩固拓展投入成果,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监督管理。①管好扶贫公益性资产,针对道路交通、农田水利、供水饮水、电力通信、医疗文体等方面公益性资产,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健全管护机制,确保持续发挥作用。②用好扶贫经营性资产,聚焦农林牧渔业产业基地、生产加工设施、经营性旅游服务设施等经营性资产,厘清权属关系、加强运营监管、明确收益分配,鼓励各地试点探索股份合作、业务托管、合作经营等方式,提升资产效益,确保扶贫资产安全运行、保值增值。

三是探索实施双百行动。抢抓国家、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重点帮扶村政策机遇,把村级作为主战场,强化举措补短板、试点示范树样板,重点实施“双百行动”。①实施“百村提升”行动,紧盯136个已出列贫困村(含96个深度贫困村),统筹资源力量、加大政策支持,强化产业就业帮扶、基础设施建设、扶志扶智等举措,持续改善发展条件,激发内生动力,切实巩固好脱贫成果。②实施“百村振兴”行动,立足各县区基础条件、资源禀赋和贫困状况,支持各地遴选一批产业基础好、生态环境优、文明程度高的村,在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改革试点创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努力打造“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样板村。

第二,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粮食安全问题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关乎社会稳定和发展安全的政治问题。六盘水虽然不是重要粮食生产区,但必须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力做好重要农产品供给和保障,为贵州省完成国家下达粮食生产任务作出六盘水贡献。

一是把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长期任务来抓。当前,六盘水市粮食自给率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较大,要把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长期任务抓紧抓实。①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六盘水耕地面积只有457万亩,十分宝贵。要把永久基本农田数量守住,坚决制止和纠正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现象,不折不扣、保质保量完成好省级下达的年度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任务,确保只增不减。②多措并举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水平。按照“提单产、稳总产”的思路,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作物品种选优选强、山地小型农机推广等举措,依靠农技农机加快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尽早赶上全省平均自给水平。

二是把提升粮食储备能力、健全粮食流通体系作为紧迫任务来抓。①全力保障粮食储备安全,积极争取省的支持,加强粮食储备基础设施和管理体系建设,在完成上级下达的粮食储备任务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增加储备数量、丰富储备品种,宁可多备不可少备。②加快完善粮食物流体系、粮食应急保供体系、粮食市场调控体系建设,确保关键时刻、极端情况下粮食进得来、供得上、价格稳。

第三,深化拓展新发展阶段农村“三变”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尽可能让农民参与进来”。六盘水是“三变”改革的发源地,又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必须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变”改革的重要讲话精神上走前列、作表率。

一是调整优化“三变”改革顶层设计。六盘水市推进“三变”改革6年多,随着“三变”改革自身发展和外部条件变化,需要从顶层设计上重新审视,加快调整优化。①要系统梳理政策措施,该保留的保留、该废止的废止、该完善的完善、该配套的配套,形成精简、明晰、有效的政策集成。②要优化示范点建设,对现有“三变”示范点实行瘦身提质,科学评估示范点创建情况,合理压减示范点数量,提升创建质量。③实行市县领导挂帮机制,明确领导挂帮任务、工作要求,强化督导考核,推动建设一批各有侧重、特色鲜明的“三变”试点示范。

二是聚焦深化关键环节改革。广泛带动农民参与市场、融入市场,更多更好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是“三变”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更加聚焦经营主体盈利能力和利益联结优化两个关键。①把提升经营主体活力作为基础,探索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股份合作、产业延伸等市场化手段,加快打造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优、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形成骨干和支撑。同时,深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建设一批懂市场、善经营、能盈利的专业合作社。②把优化利益联结机制作为关键,着眼从有利于调动经营主体和入股农户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入手,通过稳步扩大“三资”入股面、优化财政资金量化入股方式、科学设置股比等措施,使利益联结更加符合实际、更可持续,防止片面的“一股了之”“一分了之”。

三是着力促进农民广泛深度参与。尽可能让农民参与进来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变”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要着重在做长农民可参与的产业链条和提高农民参与能力上做好文章,为农民广泛深度参与创造更好条件。①要做长产业链条,加快乡村产业集群建设,为农户更多更好参与和融入产业分工创造机会和平台。②要抓好农民培训,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围绕“三变”改革针对性开展培训,让农民知“三变”、懂“三变”、支持“三变”、参与“三变”。

二、加快构建“四个体系”

第一,优化组织领导体系

六盘水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探索创新“五先五后”“四个三”“五个100%”等做法,构建形成了上下贯通、责任到底、合力攻坚的坚强组织领导体系。下一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应当充分吸收借鉴,做好过渡衔接。

一是优化组织架构。①坚持横纵结合。横向上,强化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和行业部门主管责任,探索构建地方和部门“双责任”体系、“双落实”机制。纵向上,坚持市级抓统筹、抓规划,县级抓推进、抓落实,乡村抓实施、抓操作,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责任体系。②坚持统分结合。统方面,进一步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提前谋划好扶贫机构职能调整优化工作。稳步推进脱贫攻坚前线指挥部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挥部衔接过渡。分方面,围绕“五大振兴”目标任务,研究设立由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领导,职能部门各司其责的专项小组或工作专班,构建一名领导专职负责、一个团队专班推进、一套打法专业保障的推进体系。

二是健全考评机制。结合中央、省的要求,进一步优化调整六盘水市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体系。统筹考虑各县区发展不平衡问题,适当作出差异化安排。①考评内容方面,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相关考核内容一并统筹纳入,结合各县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情况,对部分指标权重和分值进行差异化安排。②指标体系方面,补充完善过程性指标和结果性指标相结合、正向激励指标和负向约束性指标相结合的评价指标,形成既看结果又看过程,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评价体系。③考评方式方面,按照“市考核县、县考核乡、乡考核村”的原则进行分级考核,既考核地方又考核部门;探索引入第三方参与考核。针对部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较重的镇、村,县级可设立考核过渡期,过渡期内只进行脱贫攻坚成果巩固考核。

第二,健全现代产业体系

农业产业发展既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之策,也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立足山地特色资源,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做强做优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一是着力提高“三化”水平。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六盘水市农业特色产业已从扩面积、上规模向提量提质、增值增效、卖出好价钱的阶段转变,要加快把规模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①突出精细化管护。产业管护问题是当前最大突出问题。要健全管护网络,整合镇村、平台公司、合作社、入股农户等各方力量,构建多层次、全过程的产业管护格局。要优化管护组织模式,创新利益联结形式,积极推行大户承包管、返租倒包管、股份合作管等模式,确保管出质量、管出效益。②坚持标准化生产。标准化是六盘水市农业生产的一大短板。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着力强化技术标准推广实施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形成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配套,贯穿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的农业标准体系,确保农产品同一标准、同一质量走向市场。③加快品牌化发展。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竞争力和重要标志。要加快制定品牌建设总体规划,坚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一起抓,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深入推进“三品一标”认证,集中力量打响一批、系列开发培育一批、规范提升整合一批,提高六盘水市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是重点抓好“三区”发展。六盘水市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是全省农业生产条件最差的地区,必须立足本地自然条件,找准优势、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发展山地特色农业优势产业。①利用好坝区强化示范引领。对全市49个500亩以上坝区,坚持“一坝一特一主导”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效益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把坝区打造成为全市现代农业产业的样板田、高产田、科技田。②建设好园区推动集群发展。抢抓以县为单位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契机,大力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产业链条完整度、科技集成度、企业主体集合度,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人才、流通、政策等要素保障体系,推动园区做实做大做强。③经营好林区拓宽发展空间。全市森林面积达922万亩,是耕地面积的2倍。2020年林下经济只发展了101万亩,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要坚持科学合理、适度规模,加快编制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重点盘活国有林场资源、农户自有山林两类资源,推动林菌、林禽、林牧、林药、林蜂、林菜、林草等林下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两特”产业加快发展,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下一阶段的重要突破口和增长极。

三是统筹推进“三链”建设。农业比较效益较低,必须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通过工业延长产业链、依托服务业完善供应链、融合旅游业提升价值链,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①做强“农业+工业”,延长产业链。围绕现有特色产业布局,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强园、强镇,提高就地加工转化率和精深加工比重。②做优“农业+服务业”,完善供应链。聚焦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探索发展土地托管、劳务组织、农技培训、农资采购、农机制造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销售、配送、餐饮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促进农户生产、企业加工、客户营销和终端消费协同运作。③做精“农业+旅游业”,提升价值链。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园、创意农业园、田园综合体等农业新业态,推进农业同旅游业深度融合。统筹乡村旅游资源,规划建设猕猴桃小镇、茶叶小镇、刺梨小镇等特色旅游小镇。

四是做实流通“三体”培育。农业企业规模化经营与小农户分散化经营长期并存是六盘水市农业产业发展的客观现实,农产品要卖出去卖出好价钱,关键要解决小农户高效进入市场、农业企业稳步做大市场的问题。①培育壮大流通前端的微观个体。加快构建农村经纪人队伍培育体系,瞄准种养殖大户、农村致富带头人、农贸市场批发商等群体,通过系统培训、注册认证、政策孵化等配套扶持措施,培育一批熟悉农业、了解市场、信息敏锐、头脑灵活的微观经营个体。②培育壮大流通中端的企业主体。支持涉农国有平台公司剥离部分生产业务,自建专业型流通企业,完善产销体系。整合产供销资源,组建培育市内国有专业化、综合性流通型企业。加强与省内国内大型流通企业对接合作,引进或合作建设一批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紧密联结产销两端的农产品流通型企业。③培育壮大流通终端的平台载体。重点支持重要农产品集散地、优势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加快推进以城市标准化菜市场、生鲜超市、城乡集贸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零售市场建设。利用好国家级、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政策机遇,进一步建设好农村电商运营中心和服务站点,着力健全覆盖县乡村的快递物流体系。

第三,强化要素保障体系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地、钱、技”等要素供给是重要保障。必须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采取切实有效举措,引导和支持人才、土地、资金、科技等要素向乡村流动。

一是解决人才引育问题。①盘活存量。六盘水市有近半数人口居住在乡村,人力资源丰富,关键在盘活用好。要大力实施农民技能提升行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积极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着力把体量巨大的农村人力资源转变为乡村振兴人才资源。②做大增量。大力推进农村创新创业,加强平台载体建设,优化乡村营商环境,强化政策扶持,引导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和工商业主等返乡入乡创业、下乡发展。

二是解决土地供给问题。①严格落实土地政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②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积极构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③用好专项土地指标。科学编制发展规划,精心组织项目谋划,用好省关于“过渡期内专项安排脱贫县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等土地支持保障政策。④探索灵活多样的农村供地新方式。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探索建立完善使用权抵押登记办法。创新乡村旅游休闲项目供地机制,探索“点状供地”方式,打通农旅融合项目“规划难、用地难”瓶颈障碍。

三是解决资金统筹问题。①统好财政资金。总结脱贫攻坚期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的经验做法,强化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健全完善“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保障资金安全。②筹集金融资金。利用好政策性长期信贷服务,多方面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大向金融机构筹措资金力度,积极推动建立银行、保险、担保多元化融资贷款服务机制。③撬动社会资金。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发挥政府性基金的引导作用,完善和兑现优惠扶持政策,撬动和吸引更多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六盘水市农业农村发展。

四是解决科技保障问题。①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刺梨保鲜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本地优势农业品种选育等核心课题,发布技术攻关榜单,面向全省全国开展“揭榜挂帅”活动,通过技术入股、资金支持等方式,在更大范围内获取技术资源。②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充分发挥六盘水师院、职院,农科院等的作用,用好中科院、广州等帮扶资源,紧盯农业科技新成果,建设一批长期稳定的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加快本土化推广、实用性转化。③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围绕猕猴桃、刺梨、茶叶、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技术需求,针对性实施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工程。创新方式盘活市内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的农技资源。市场化引入市外省外农技资源。实行一个产业一个核心技术团队、一条科学发展路径、一套技术支撑方案,实现每个坝区、规模化基地和合作社技术团队全覆盖。

第四,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和根基。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一是建强基层党组织。①强化党的领导。强化村党组织对村级各类组织的领导,健全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把党的领导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各领域。②强化队伍建设。扎实抓好基层换届选举,选好“领头雁”、配强村两委班子,落实好各项待遇保障政策。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因时因地完善向重点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③强化监督管理。大力开展农村基层微腐败整治,推进农村巡察工作,严肃查处侵害农民利益的腐败行为。

二是完善“三治”体系。①坚持以自治为基。创新村民自治的实现形式,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等村民自我管理组织,打造好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的平台。②坚持以法治为本。深入推进法治乡村、平安乡村建设。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巩固农村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加大对黄赌毒以及农村非法宗教活动、邪教活动的打击和整治力度。③坚持以德治为先。发挥道德教化作用,教育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广泛开展好儿媳、好儿女、好公婆、星级文明户等选树活动。

三是大力推进乡村公共服务便利化。①加强农村服务信息化建设。在有条件的镇村试点推进智慧乡村建设。探索建立“互联网+网格管理”服务模式,提升乡村服务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②提升村级政务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县乡统筹,完善村便民服务中心,努力实现群众办事不出村,一般事务都在村级层面解决。

三、持续强化“三个支撑”

第一,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强化基础支撑

一是聚焦“布局优”,提升镇村建设品质。①坚持规划先行。今年是乡村建设行动全面启动的第一年,必须把村庄规划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围绕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镇村庄功能布局,统筹规划村庄农田保护、产业集聚、生活居住与生态环境等空间结构,合理确定村庄建设规模和风貌特色。强化乡村风貌管控,分批推进存量农房改造、严格管控新建农房风貌。②坚持特色发展。抢抓省建设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升级版契机,依托旅游景区、产业园区等,立足各地乡村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积极发展一批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绿色小镇,培育一批农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等特色小镇,避免“一个样式盖到头,一种颜色刷到底”。

二是聚焦“环境美”,打造生态宜居家园。①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强化整村、整乡、整县推进,培育打造一批示范村、示范乡、示范县。优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系统布局和设施建设,加强源头分类收集、减量处理,探索资源化利用。扩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②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坚持建改并举、水旱结合、户用公用互补,最大限度满足群众需要。③深化小康菜园建设。突出全要素聚合、全景式打造、全领域提升,把“千家万户小康菜园”打造成为六盘水美丽乡村新标配。

三是聚焦“配套全”,提档农村基础设施。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乡村水网、电网、路网、讯网等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健全管理管护机制,持续改善群众居住环境。②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强化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养老等社会性、民生性公共服务建设,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向村覆盖、往户延伸。

第二,大力推进文化繁荣,强化精神支撑

一是深化精神文明建设。①深入推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建设,深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②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行移风易俗,整治农村婚丧大操大办、高额彩礼、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③加强村规民约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生产生活。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切实提高群众素质。

二是发展乡村文化事业。①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文化下乡,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强化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管理和运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②实施乡村文艺精品创作工程。组织动员文艺工作者创作推出和展演展映一批反映脱贫攻坚奋斗历程、乡村振兴推进成效的原创文艺精品。③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结合传统节日、民间特色节庆、农民丰收节等,因地制宜广泛开展乡村文化体育活动。

三是壮大乡村文化产业。①推进乡村文化产业体系建设。用好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文化建设,形成发展合力。②推进乡村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支持鼓励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民族文化演艺业、民族节庆会展业等文化产业,推动打造文化产业示范基地。③发展民间工艺品产业。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刺绣、蜡染、银饰、农民画等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

第三,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强化动力支撑

一是盘活用好集体经营性资产。①巩固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成果。及时开展清产核资成效评估,确保清彻底、核准确。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登记、保管、使用、处置、监管等制度。②探索集体资产高效利用途径。积极发展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探索资产经营、产业带动、财政投入、股份合作、服务创收、区域联合、资本运营、土地统一经营等方面的集体资产经营模式,推动实现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

二是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积极探索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的具体实现形式,探索开展闲置农房入股、抵押、有偿退出等试点,因地制宜盘活农房使用权入股乡村旅游、文化教育、康体养生等产业项目,加快推进农房等入股试点。

三是统筹抓好农村其他配套性改革。继续深化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巩固提升工程。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农村供水及灌排用电电价等改革。加快农村综合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提升农村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探索建设村级供销合作社,推动基层社提质扩面。

  编辑:徐冰娅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