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安招果洞遗址:看古人类“洞穴家园”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21-01-20 10:07   来源:贵阳网—贵阳晚报  

招果洞遗址外景

  “来自旧石器时代的石器、骨器等大量地层关系明确的文化遗物,两座距今1万多年的墓葬,以及伴生的人类头骨化石,水、陆生动物遗骸和植物遗存……”这些,都是2016年至2020年,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的重要发现。

  1月11日,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初评名单出炉,在这份按年代早晚排序的名单中,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名列榜首。专家推测,该遗址的古人类活动痕迹,最早可追溯至距今4万年前。

  随后,记者采访了贵州省文物古物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招果洞遗址考古领队张兴龙,一起来探索这个古人类“洞穴家园”的前世今生。

  聊出来的遗址

  招果洞遗址的发现,是偶然,也是必然。

  2016年,由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考察团队,对贵安新区境内的文物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探索。

  高峰镇岩孔村,红枫湖的一条支流从村里穿流而过,当地人称之为麻线河。河流两岸,有一块很大的坝子,地势很平整,利于人们活动。

  在狩猎、采集阶段,人类需要直接从自然界攫取植物资源、水生资源,因此,周边生态环境非常重要,岩孔村恰好具备这样的环境优势。同时,古人类居住的洞穴,也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比如,离地面要有一定的距离,太矮会潮湿,太高又不利于进入洞穴。洞口要宽大,便于人类进出和在洞口活动。”张兴龙介绍道,除此之外,洞穴还要干燥,地面要平整,不要有太多垮塌的石头,如果朝向超东或朝南,采光好一些就更好了。

  在岩孔村招果组,听完专家组的介绍,一位老乡说:“招果组的后山,有一个‘牛洞’,挺符合这些条件的。”老乡所说的“牛洞”,就是以前放牛时,遇到下雨,人们躲雨、关牛的地方。

  听老乡这么一说,当日,由张兴龙带领的考察团便兴冲冲地赶往“牛洞”。刚到门口,眼前的一幕让大家感到十分震撼!洞口有一个落水洞,洞壁上,形成了明显又丰富的文化堆积(即人类活动垃圾形成的地层),高达8米深,而且序列非常好,能证明人类的活动是很延续的。这让大家惊喜不已,如获至宝。

  随后,队员们小心翼翼地把剖面清理出来,采集了一些测年样品。之后,用碳十四的方法对当时采集的样品进行测量。测出来的结果,让考察团喜出望外,根据这批采集到的样品推测,该洞穴的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3.8万年前。

  为了便于收集资料上报国家文物局,就需要对该洞穴进行命名。因“牛洞”位于岩孔村招果组,当地属于布依族聚居地,考察团便大胆推测,“招果“一词会不会在布依话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果然,布依话里,“招果”主要是等人、等候的意思。张兴龙和同事一听,都觉得这也挺符合“牛洞”原有的用途。

  于是,“招果洞”就此得名。

  揭开“历史的年轮”

磨制石器

  2017年,考察团申请了发掘执照,在获得国家文物总局批准之后,正式对招果洞遗址进行发掘。然而,进展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顺利。

  “该遗址出土的文物很丰富,平均每5公分能出土200余件文物,每一样东西都需要经过挖掘、清理、拍照、测量、取器物的一整套程序,非常耗时耗力。”张兴龙说,整整一个多月,仅挖了一米左右,进度非常慢。

  直到2018年,研究所引进了一套名为Newplot的软件,才提高了测绘速度,解决了旧石器遗址标本数量比较多的问题。

  紧接着,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当时,团队里的一个老师挖到一米多的时候,挖到一个接近一万年左右的测年样品,按道理说,越往下挖年代越早。然而,当他挖到近两米的时候,竟然出现了一件打磨得很精美的,新石器时代的石器,还出现了一些陶片,这让他感到很疑惑。这个问题,也困惑了考察团很久。

植物遗存

  “贵州属于喀斯特地貌,因有地下河、暗河,导致洞穴里面文化地层堆积特别复杂。一旦下面基础不稳定,上层也会发生变化。”张兴龙说,洞穴里基岩的孔隙多,岩缝里会渗水进来,形成小溪流,溶蚀土壤。溶蚀之后,就会造成错层或沉降的现象,如果和落水洞连起来了,遗址里文化堆积的稳定性就会受到一定影响。

  而招果洞遗址,正好就遇到了这个问题。

  发掘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难题,像大自然给考察团出的一张考卷。直到2019年上半年,考察团才将遗址堆积情况,以及文化层后期被扰动的情况,彻彻底底弄清楚,进一步了解了这个古人类活动的“洞穴家园”。

  看古人类生活方式

从洞口往外看光线条件非常好

  五年间,招果洞遗址出土的文物颇多,有大量打制的、磨制的石器,存在的时间最早可追溯至距今4万多年以前,一直延续到距今2、3千年。

  “实际上,打制石器在贵州并不少见,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到新石器时代,乃至商、周都有打制石器。我们通过这些小型的打制石器,再结合出土的大量动物骨骼遗存,推断出古人类会用此来切割肉类,并且很可能他们的食物就以肉食为主。”张兴龙说。

  而磨制石器里面,招果洞遗址发现了一件早于1.2万年的磨制石器,上面沾染了赭石粉末。

  “这块沾染上赭石的磨制石器的出现,说明了当时人类在思想上有了很大进步,已存在一些很明显的象征性行为。”张兴龙说。

  除此之外,该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磨制骨角器。“这个遗址内,发现最早的磨制骨器接近4万年。这应该是在贵州发现最早的磨制骨器,它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在人类演化的过程中,心智能力的重大提升,也标志着晚期智人(现代人)的出现。”张兴龙说。

  目前,招果洞遗址已发现了大概有25种动物骨骼,其中有蚌壳、螺丝、鱼类等水生动物,也有很多陆生的哺乳动物,其中鹿类占绝大多数。“同时,还发现了不少碳化的植物果实。鉴定出来,主要是一些猕猴桃属和葡萄属的野果,这说明当时他们虽然以狩猎为主,但采集经济还是占一定比例的。”张兴龙说。

  考察团把招果洞里的人类活动的遗迹分为一、二、三期,一期又分成了早、中、晚段,大概距今2万7、8千年到距今1万6、7千年的一期中段,古人类便经历了一次很严重的降温事件,被称作做末次冰盛期。

  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古人类便开始想办法生存下去。这样一来,用火的遗迹就逐渐增多,在招果洞遗址里,就发现了多达51处用火遗迹,而且,人类在洞穴里活动的频率增多,对洞穴利用的强度也加大了。

  “在恶劣环境下,人们发现河里的鱼、蚌壳等也能填饱肚子,因此,冰期结束之后,人类对水生动物资源的利用大大加强。大概在距今1.6万年到1.7万年以来,遗址里面鱼骨的数量大量增加。”张兴龙介绍道。

  张兴龙说,招果洞遗址文化堆积从距今4万年,一直延续到全新世,堆积连续完整,这在云贵高原乃至全国都是极为少见的。

  同时,招果洞遗址揭露出自旧石器时代晚期至全新世的50多个火塘和人类活动面,填补了以往工作的空白,为研究西南地区早期人类居住活动,进一步复原史前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证据。

  “遗址还发现了2座距今1.2万年的墓葬,在墓葬内发现了较完整的头骨和肢骨,是早全新世中国西南地区最完整的人类骨骼遗骸之一。”张兴龙说,这些发现,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很宝贵的参考。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吴宇)

  编辑:李奕璇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