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 大胆实践 走出独具特色的 “清镇路径”​

发布时间:2021-01-18 10:35   来源:清镇市融媒体中心  

图片

  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实践创新之路。“十三五”期间,清镇市累计投入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13亿元。3642户999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越过脱贫标准,1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实现脱贫攻坚圆满收官。与此同时,通过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初步形成“枫、蔬、果、茶、畜”五大主导产业,种植业经济作物占比达70%以上,实现产业革命纵深推进。

  通过实施脱贫攻坚、产业结构调整、人居环境整治等工程,农业经济稳中有进,一产增加值逐年提高,年均增速保持在6%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十二五”期末的11522元提高到2019年的16901元,年均增速保持在9.5%以上。

  “十四五”期间,清镇市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乡村振兴实践创新区,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进一步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乡村建设行动、农村综合改革,持续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实践创新之路。

图片

  特别是在产业振兴方面,清镇市将紧扣“枫、蔬、果、茶、畜”五大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农业产业规模化、品质化、现代化水平。

  为此,清镇市将不断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在提升品质的前提下,扎实做好春耕备耕和夏秋压茬推进,确保7000亩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和坝区满种满产多产;丰富拓展农业功能业态,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在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上做足文章;按照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方向,立足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定位,按照“一坝一特一主导”的发展模式,紧盯市场需求,科学谋划好产业布局规划,因地制宜做好种养结构调整;坚持市领导领衔产销对接工作机制,以“黔货出山·风行天下”行动为抓手,瞄准省内、东部、黔货出山进军营三大市场,健全完善终端市场、销售渠道、销售主体“三位一体”的销售链条,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益。

  走出一条生态文明的实践创新之路。一直以来,清镇市持续打好蓝天保卫、碧水保卫、净土保卫、固废治理、乡村环境治理“五场战役”,不断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全市环境质量逐步提升。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东门河水质从五类达到四类,红枫湖取水口达到Ⅱ类,其他区域保持在Ⅲ类,农村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在红枫湖沿湖17个村建设136套污水治理设施,每天减少3200吨污水入湖;森林覆盖率从45%提高到49%,空气质量优良率在95%以上。

图片

  如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成为清镇人的共识。进入新时代,清镇市上下正按照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实践创新区的总体要求,全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实践创新之路。

  为此,清镇市将在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和建立健全现代化环境保护治理体系三大方面发力,为生态文明实践创建区建设打下坚强基础.

  这其中,最受大众关注的莫过于,到2035年,清镇市将实现红枫湖全域达到Ⅱ类水质。

  红枫湖,这口每天向贵阳、贵安供水50万立方米的“大水缸”,其90%的水面位于清镇,10%属于贵安、安顺。目前,红枫湖取水口达到Ⅱ类水质,其它区域为Ⅲ类水质。

  为确保实现红枫湖全域于2035年达到Ⅱ类水质,清镇市将继续实施红枫湖游船的油改电改汽工作,减少燃油船排污对红枫湖水质的影响;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减少农药、化肥以及养殖废水对红枫湖的污染;开展好生态修复工作,实施红枫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增强红枫湖水体的自净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运行和管理好现有的沿湖136套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最大限度发挥好处理污水处理站的治理效果;强化监管,严格执法,进一步发挥清镇环保法庭司法作用,充分利用大数据和高科技手段,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同时,清镇市将对红枫湖上游的平坝天峰化工厂磷石膏渣场开展进一步治理,避免含磷的磷石膏淋溶水进入红枫湖;统筹实施好上游流域综合治理,减少上游流域产生的氨氮、总磷等污染物进入红枫湖,从源头给予红枫湖最大保护。

   

图片

   

  走出一条产教融合的实践创新之路。作为清镇市乃至贵州的亮眼名片,贵州(清镇)职教城现入驻职业院校19所,15所已实现招生办学,开设专业314个,在校师生达14万人,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被教育部誉为“北有天津海河职教园、南有贵州(清镇)职教城”,与花溪大学城共同成为推动贵州教育发展的“两翼”。

  发展过程中,贵州(清镇)职教城终坚持“城产教景”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78亿元,全面推进职教城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目前,职教城空间布局总体形成、配套服务基本完善、目标定位日渐清晰、融合发展初现成效。

  在建设贵州(清镇)职教城的驱动下,清镇城市都市圈也不断扩展,全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从“十二五”初的12平方公里增至“十三五”末的4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超20万人,逐步形成“城”与“景”相互融合、“城”与“产”互为支撑、“城”与“教”彼此促进的良好局面。

  为发挥好贵州(清镇)职教城这一独特优势,清镇市将大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激活技术创新策源功能,释放职教城人力资源、资产资源,走出一条产教融合的实践创新之路。

  依托职教城人口聚集优势,职教城将大力推动产业“引人”、职教“聚人”、宜居“吸人”、政策“留人”,推动人口、产业集聚与城镇发展互动融合,实现人口与城市功能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相互适应、相互促进,为加快建设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人口支撑。

图片

  依托职教城人才聚集优势,努力做到“城”为“教”服务、“教”为“城”旺市,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提供人才保障,推动院校调整专业结构,开设相关专业群,实现“教城互动”,为加快建设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提供人才资源支撑。

  特别是在产教融合方面,职教城将夯实常态化运作的产教联盟基础,提质扩量,建设一批由企业主导、校企共享的高水平、专业化综合或单项生产性实训基地、国家级公共实训基地,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大项目。

  同时,推广教育部的“1+x”证书体系和人社部的职业能力证书体系,面向铝及铝精深加工、整车及零部件生产、绿色建筑及新型建材、智能家居生产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及保健品生产、医药产业等“1+6”重点行业及大数据、大健康、大文旅、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两新”产业,培育百家产教融合型企业,为产教融合创新提供样板和模式。

  编辑:杨娜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