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 让乡村更美产业更旺农民生活更美好

发布时间:2021-01-17 15:24   来源:贵阳网-贵阳日报  

  “十四五”的崭新篇章已经开启,贵阳广袤的乡村发展将去向何方?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大力实施乡村建设……市委十届十次全会发出了贵阳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的最强音,描绘了一幅未来乡村发展的美好蓝图。

  全会精神犹如春风,吹遍了冬日的贵阳乡村,给广大村民们以期盼、以激励、以干劲。

  在全会精神指引下,贵阳将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以贵阳贵安城乡高质量融合为主线,主攻都市化和现代化两个方向,聚焦耕地支撑、产业振兴、乡村建设三个重点,把握高标准农田建设、“菜篮子”保供、农村改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个关键,乘势而上全面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为经济体量大能级城市提供“三农”支撑,为“强省会”五年行动作出“三农”贡献。

  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让乡村更加宜居宜业

  冬日,清镇市新店镇的东风湖清澈碧绿,浩淼静谧。鸭甸河村便坐落湖畔,村道两旁干干净净,民房房前屋后卫生整洁,靓丽的村容村貌与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相映成趣。

  “我家新建了院墙和花坛,还在补助下把旱厕改成了冲水厕所,干净卫生还健康。现在村里面环境好多了,大家的生活习惯都变得更文明了。”来到村民李海梅家,她自豪地展示着她家改造装修的厨卫。以前她和老公一起在外打工,现在家乡变化好了,她便留在家里开起了农家乐。说话间,她还接到熟客电话来咨询预定。

  与如今的美丽乡村相比,以前的鸭甸河村还受“脏乱差”问题制约。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求经济繁荣、社会发展,而且要求环境优美、生态宜居。

  为了提升改善像鸭甸河村旧时一样的乡村面貌,贵阳市积极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开展以“三清一改两拆三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行动,通过实施农房风貌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等“七大重点”工程,在广大农村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据了解,2020年贵阳市建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141个,其中精品型示范村11个;建设改造农村户用卫生厕所24604户,村级公厕214座,实现行政村村级公厕全覆盖。

  通过全面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鸭甸河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质量得到大大的提升,也给乡村的发展带来了新气象,不仅吸引了上海企业在清镇成立的贵州智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精品果蔬柑橘基地项目,还带动村民“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了2000余亩桑葚种植产业。

  受海拔较低、四面环山的地势地形影响,尽管是严冬,鸭甸河村的河谷小气候也有几分春意。在柑橘基地,十几位村民正在忙着铺设滴灌设施。

  “这里海拔低,气候温暖,很适合种橘子,今年就可以挂果了,而且环境优美,很适合发展旅游。”基地负责人曹正元介绍,基地有300亩,以“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模式流转了100多户村民的土地,每亩地每年有600元租金,收益的15%将分红给村民,村民在基地务工还有至少80元一天的工钱。目前已种植了从日本引进的“红美人”橘子品种,未来将按照“产区变景区”的理念打造成现代农业观光园。

  依山傍水的鸭甸河村,河谷风光秀丽,船舶码头悠然,每年都会吸引众多自驾游的旅游来这里观光休闲、采摘桑葚,“东风湖大坝景区”小有名气。

  “市委十届十次全会为我们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建好精品果园基地,做大做优桑葚等产业,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旅游基础,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农文旅一体化发展。”鸭甸河村党支部书记范后金介绍,目前正在着手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计划以东风湖为中心,依托织金洞及乌江画廊风景区带动,把全村建设成有水上旅游、观光精品果园、农事体验、民俗客栈、露营基地等综合旅游的风景点,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让乡村更加宜居宜业。贵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贵阳市将继续深入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着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长效,让贵阳贵安的农村在乡村振兴中展现新面貌。

  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让农业更加高质高效

  1月14日,还未走进息烽县流长镇宋家寨村,村口一座势如山峰、形似流水的金色雕塑便映入眼帘。

  “这个雕塑名叫‘绿水青山’,寓意着我们村通过农村产业革命,农旅一体化发展,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的致富新路。”宋家寨村党支部书记宋江说。

  这座雕塑既是宋家寨村对未来发展的寄望,也是对过去几年发展变化的呈现。

  “以前村里基础设施差,传统种植业效益低,大部分村民都外出打工了,村里萧条得很。”宋江说,近年来,宋家寨村抓住农村产业革命发展机遇,先后引进贵州堡润原生态有限责任公司和贵州狮子脑农业生态园,分别发展精品水果种植,打造农旅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乘着产业发展的东风,宋家寨村大力完善路和水两大基础设施,修建了都格高速流长下道口至宋家寨村环线、组组通公路、园区生产道路和观光道路,以及饮用水和灌溉用水高位水池、灌溉水塘,彻底解决了乡村道路交通、安全饮水和生产灌溉用水需求。

  “我们在发展产业过程中,积极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村集体将闲置的资源、资产入股到贵州狮子脑农业生态园参与定期分红,同时村集体与贵州堡润公司合作,以‘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发展精品水果种植,公司提供果苗、提供技术、销售,村集体组织土地,农户自己种植、自己管理。销售后按毛收入以公司15%、村集体5%、农户80%的分红模式进行股份分配。”宋江介绍,两个项目共带动200多户农户、12户贫困户发展,为130余位村民提供务工就业,每人每月可增加务工收入1500元左右,还带动部分村民种植猕猴桃、刺梨、花椒等,全村发展果树种植1600余亩,实现了产业全覆盖。

  “我在这里面干活,一个月的收入大概3000元,一年的收入30000多元,放在以前全家人的收入加一起都没这么多。”丁云满长期在园区务工,他对生活充满希望。

  产业发展不仅让往日萧条的宋家寨村焕发出新的活力,以前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也纷纷回乡发展,参与园区的管理和生产,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收入也大大提升。据介绍,2020年宋家寨村的人均年收入已从2016年的5000元左右增长到20000元。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在贵阳广袤的农村大地,不仅是宋家寨村,各个乡村都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围绕“五子登科”主导产业,因地制宜,探索创新,走出一条条各具特色的产业兴旺之路,将这场浩浩荡荡的农村产业革命推向深入。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贵阳累计调减低效作物93.61万亩,调增果药茶等高效经济作物78.87万亩,经济作物占比达80%以上。一产增加值从“十二五”期末的129.9亿元增加到“十三五”期末179亿元(预计值)。

  站在农业生态园南面的观景台上俯瞰宋家寨村,民房错落,交通阡陌,道路宽阔,田垄规整,目之所及,满眼翠色,俨然一幅绿水青山的田园风景图。

  “秋天橘子黄了,这里金灿灿的一篇,风景更美。”宋江说,村里正着力打造婚纱摄影基地,已与多家高端婚纱影楼达成共识,以后肯定会成为旅游打卡地。他表示,市委十届十次全会已经为乡村未来的发展画好了蓝图,将按照全会指出的方法路径,不断完善田园综合体、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断丰富乡村经济业态,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好图景加快实现。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让农业更加高质高效。贵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持续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让农民更加富裕富足

  “水东硒州,诗画田坎,决战脱贫,全民奋起。精准施策拔穷根,昔日贫困无踪迹。种养基地圆了小康之梦,硒茶飘香喜迎八方宾客。啊,醉在田坎,美在田坎,小康路上感恩奋进走向新天地……”在开阳县南龙乡田坎村,总能不经意间听到村民哼唱着村歌《醉美田坎》,悠扬的歌曲不仅唱出了村民的喜悦和自豪,也述说了田坎村翻过贫困“田坎”的故事。

  位于开阳东南部的田坎村曾是贵阳市的20个特困村之一,随着脱贫攻坚战在全国打响,田坎村奋起战贫,建强党组织,制定作战图,带领村民一起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多种产业,探索出“筑堡坎、过穷坎、跨沟坎、入心坎”的“一轴三驱动”发展模式,终于在2019年9月14户53人建档立卡户全部实现脱贫,成功迈过了贫困这道“坎”。

  也是在2019年底,贵阳市15088户43084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撕掉绝对贫困标签。

  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贵阳高度重视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成色,在2019年全市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清零”基础上,把防止返贫致贫、巩固脱贫成果放在重要位置,聚焦脱贫不稳定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两类人员”,打造“大数据+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救助+防贫保”组合防贫模式,构建“近贫临贫预警、致贫返贫即扶、脱贫持续巩固”帮扶机制,多管齐下筑牢多道“防贫堤坝”,坚决高质量打好脱贫攻坚巩固战。

  田坎村亦是如此。“我们始终铭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严格按照‘四个不摘’原则,贯彻执行‘三落实’,切实开展‘七查’工作内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田坎村党总支书记兰才德介绍,田坎村全面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查缺补漏,对“两类人员”再次开展全面普查,共排查832户次3677人,筛查边缘户3户7人,加大走访核实力度,实现建档立卡户及边缘户“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同时贯彻执行“清零行动”,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

  完成脱贫要靠产业,实现乡村振兴更要靠产业。深知这个道理的田坎村牢牢地抓住了“产业”这个关键,立足“贡茶之乡”的优势,发挥富硒山地资源禀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拿出千亩改种茶,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蓝芝、益荣、狮峰等5家专业茶企,按照“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发展种植茶叶8000余亩,建设集种茶、制茶及观光为一体的核心示范园区2个,产品在多次茶博会上勇夺殊荣,其中“蓝芝玉叶”曾获贵州省绿茶“茶王”称号。

  “以前家里就是两亩苞谷地,一年忙到头,收获的粮食都不够吃。现在乡里引进了大公司,春茶、夏茶、秋茶都能采收。一年中有三个季节,个个月都有工资领。”60多岁的村民简光华一家有两个残疾人,缺劳力,更缺技能,现在他和妻子都在茶园工作,从“农民”变成了“工人”。

  同时,田坎村还因地制宜发展黄桃、蔬菜种植等特色产业,采用多方借力、抱团发展、利益联结的产业发展模式,盘活农村资源,解决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问题,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市委十届十次全会强调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们将严格按照全会要求,聚焦全村建档立卡户和边缘户,全面查缺补漏,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带领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建设‘宜居、宜商、宜游’的富美田坎。”兰才德说,今年田坎村村集体将在已有232.4亩丰盛茶园基础上扩大规模增加种植150亩,预计可为村集体增加年纯收入60余万元,为“十四五”产业兴村打下坚实基础。

  战鼓声声催奋进,旌旗猎猎踏征程踏。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贵阳将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樊成琼

  编辑:朱永娣(离职)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