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基层采访行·修文站】搭建“黄金棚” 铺就致富路

发布时间:2021-01-11 08:19   来源:贵阳网-贵阳日报  

   修文县小箐镇大兴村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

  寒冬时节,修文县小箐镇大兴村的气温走低。当地的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大棚内,10摄氏度的气温正适合羊肚菌生长。

  走进大棚,放眼望去,地里菌丝抽芽,一片白茫茫。

  “今年春节,300多斤羊肚菌将从这里破土而出,上市销售。”基地管理人员齐红艳兴奋地说。

  看到精心呵护的土地即将迎来丰收,村民们喜笑颜开。回忆过往,他们几乎都有外出打工的经历。十年间,是这片土地的惊人变化,让他们放下繁华都市的诱惑重返故土,成为这片土地的耕耘者和受益者。

  调整结构

  种下“致富菜”

  “十年来,我将自己的所有精力投入到了大兴村。如今,看到村民们回乡后留得下、有事做、有钱赚,我打心里为他们高兴,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值!”回顾自己近十年来的经历,修文县九军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郭九军十分感慨。

  2011年,为照顾年迈的父母,在浙江从事外贸工作多年的郭九军毅然回乡,回到大兴村。但是,回来靠什么生活?

  大兴村位于修文县城西北部,距贵阳59公里,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植被、水土保持良好,是典型的农业村。然而,受交通等方面条件制约,加上种植结构以低效作物为主,村里缺乏产业,村民增收无路。

  看到家乡拥有良田沃土,父老乡亲辛勤劳作,却还在贫困线上挣扎,郭九军决定:带领村民们一起,靠山吃山!

  “我拿出在外面打拼积攒的钱,开始流转土地,成立了‘修文县九军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郭九军说,以前,村里的土地种植的都是玉米、水稻等低效作物,向专家请教、开展种植实验后,他决定种植小葱、西红柿等蔬菜。

  为了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合作社成立后,郭九军按照月工资3000元的标准,聘请4名管理人员,专职管理蔬菜基地的一切日常事务。“我还以每天100元工资的标准,优先聘用将土地流转出来的农户及贫困户。”郭九军说,每年4月至10月,自己的蔬菜基地每月用工量可达200余人。

  后来,郭九军的合作社陆续流转土地,加上党和政府出台的各类扶持政策,规模逐渐壮大,前来务工的村民越来越多。作为当地脱贫致富的“领头羊”,郭九军也在2016年当选为县人大代表。

  “被选为人大代表后,我感觉担子更重了,应该为村民们做更多的事。”郭九军说。

  为了让当地蔬菜更便于运输,郭九军积极发挥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关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最终,在郭九军与村支两委的共同努力下,大兴村抢抓“组组通”公路建设契机,完成8.5公里的道路硬化,有效解决了7个村民组230余户800余人出行难及农产品运输难问题。

  好消息一个接一个。2019年,贵阳市建设2.5万亩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过程中,郭九军在大兴村的蔬菜基地入选。“成为保供基地后,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管理、统一农化服务、统一订单收购、统一品牌销售。这也意味着,基地产出的蔬菜销路更不用愁了!”郭九军高兴地说。

  就近就业

  增收有渠道

  2020年12月24日上午10时,在大兴村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大棚内,新屋基组村民吉学荣正站在人字梯上,检修棚顶不能喷水的喷头。

  “这段时间,一些以前做过活的工厂都在打电话,让我回去上班。但是,这一次,我真的不想回去了!”吉学荣说。

  在这之前,吉学荣已在外漂泊20余年。去年春节,50岁的吉学荣和妻子一同返乡过节。“就在我犹豫要不要出去打工时,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工厂无法复工。当时,我就想,父母年纪也大了,需要人照顾,不如先在附近找点事情做。”吉学荣说,正好他家的土地流转给了九军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用工优先考虑土地流转家庭的人员,于是他和妻子一同来到基地做工。

  “他从来不会迟到,而且非常有责任心,基地的事就像是他自己的事,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他都能发现。所以,他是我们首选的用工人员。平时忙的时候,他一个月的用工天数都是30天;就算不忙,他的用工天数也在25天左右。”齐红艳说,由于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吉学荣很快得到管理人员的认可。

  吉学荣说,他和妻子都在蔬菜基地做工,一年的收入在6万元左右,加上土地分红等,年收入有7万余元。

  “我们夫妻俩在宁波打工,一个月也就挣1万元左右,还要除去房租和日常开销。”吉学荣说,细算下来,在家做工和外出打工收入差距并不大,“当年没想到家乡还有这样的发展机会,不然一定留下来大展拳脚。如今不年轻了,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而且收入不差,这样的机会要好好珍惜。”

  稳定增收

  迈步小康路

  在大兴村红房子组10号,一栋两层小楼正在进行装修收尾。这栋小楼的主人,是返乡村民罗锡金。

  罗锡金虽然是一名女性,但因丈夫不能从事重体力活,她成了家中唯一的劳动力。7年前,在外打工的她由于家中有老人离世,小孩又需要人照顾,就回到家中。

  “虽然有11亩地,但是靠我一个人种玉米这些粮食作物,收入很少。”罗锡金说,当时,他们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幸好政府帮扶,生活还可以维持。

  罗锡金说,自己外出打工只能干一些体力活,虽然很苦,但是收入还是比在村里务农强。因此,罗锡金一面想外出打工,一面又舍不得家庭,一直在犹豫。

  不过,细心的罗锡金发现,这几年,自己的家乡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路变好了,车变多了,出行方便了;地里种果树、建大棚,新修房子的邻居越来越多了!”罗锡金说,看到村庄发生的变化,她觉得,苦日子要到头了。

  “前年,儿子外出打工,为家中分担一些压力。2019年,我也自愿报名,开始在蔬菜基地务工。”通过村集体劳动派遣,罗锡金被安排在离她家仅100米远的地方做工。

  罗锡金说,如今,她一个月被安排做工二十多天,可以挣到两千多块钱。和在外打工比钱虽然少一点,但是劳作完后走几步路就到家,还可以安享天伦之乐。

  有了稳定的收入,罗锡金大胆地拿出多年积蓄,开始加盖房屋。现在,家中的房屋从以前的两间增加到十间。她感慨,小康生活,近在眼前。

  在修文县,像罗锡金这样的返乡农民还有很多。近两年来,修文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借助贵阳市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建设,组织农村群众到蔬菜保供基地务工,让他们足不出村就能挣钱。

  数据显示,在小箐镇建设的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占地面积3200亩,主要涉及大兴、杉坝、合兴、小坝等4个村。其中,仅大兴村就占地1370亩,263户村民直接受益。如今,参与做工的村民们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加上土地分红、劳务分红等收益,每户年均收入达6万至8万元。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舒波 杨继军 尹香力/文 郭然/图)

  短评:贵州是平的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农业产业化尤其艰难,山高路险,土地零散,一度是贵州农业发展的瓶颈。脱贫攻坚过程中,贵州强力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如今已硕果累累,修文的蔬菜大棚就是最真实的写照。铺好致富路,交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搭起“黄金棚”,土地流转聚合生产资源。有了穿山过谷四通八达的道路,有了连片成规模的蔬菜大棚,没有平原的山地,也可以说,贵州是“平”的。

  放到历史的长河中,放到东西方的对比中,农业产业化都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如此和谐的社会氛围中实现。产业化需要整合土地,可能导致农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在西方制度下,数百年的圈地运动饱含了多少失地农民的血泪。“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我国的先进制度下,在无数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变“平”的贵州,见证了贵州儿女实现全面脱贫的奇迹,接下来,也将见证贵州乡村振兴的序曲。

  贵州变平了,但还有“不平”之处。山地气候多样,生态优势明显,变平的贵州依然可以靠山吃山,青山绿水正在变为金山银山。以修文的蔬菜、猕猴桃为代表,“贵州农产品,吃出健康好味道”叫得越来越响亮。贵州还启动“黔货出山”行动,全面提升贵州农产品竞争力、影响力,从省级层面助力农产品外销。在修文,县乡政府用具体而实在的“战法”引领着村民致富,无数充满斗志的返乡村民,在家门口编织梦想。将士用命,上下一心,我们相信,贵州的大地上会走出更加自信的乡村振兴之路。

  舒波

  编辑:高春春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