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在石山区、深山区发展佛手瓜产业
发布时间:2020-11-16 10:01 来源:贵州日报

11月中旬,虽已立冬,但尚未打霜。
惠水县好花红镇,人们正在抓紧采收佛手瓜。每年从五六月开始,这样连续不断的收获,可以持续半年以上。
佛手瓜,又名捧瓜、丰收瓜、洋瓜,是一种葫芦科佛手瓜属植物,原产墨西哥、中美洲,19世纪初传入我国种植。佛手瓜口感清脆,含有丰富营养,既可做菜又能当水果生吃,瓜形如双手合十,有祝福之意。其种植周期短、见效快、采收期长,种植一次投入可以管5至8年,种植当年就可挂果,每年采收6至7个月……这些优点,让佛手瓜深受人们喜爱,贵州农村庭院多有种植。
2019年,贵州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把佛手瓜列为蔬菜产业8个优势单品之一,省蔬菜产业发展工作专班专门成立佛手瓜产业小分队,推进产业发展。计划从2020年起,在惠水、紫云、望谟、兴义、织金、罗甸等县(市、区)的深山区、石山区,陆续发展佛手瓜种植12.2万亩。

生态佛手瓜,为山区添绿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是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分布面积最大的省,也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重重大山既是劣势也是优势,山地让做好“专、精、特”成为可能。
佛手瓜根系发达,对土壤适应性强,可以在贵州土地破碎、土壤贫瘠的条件下生长。不占田、不争地、好成活、好管理的佛手瓜,成为贫困深石山区调减传统低效作物的首选替代作物。
11月10日,记者在惠水县好花红镇,只见公路旁灰褐色的石头缝里被“见缝插针”式地种上了连片的佛手瓜,顺着山势,把山坳、山涧“染”成了绿色。远远望去,仿佛是高山上流淌下来的绿色瀑布。
惠水县属典型的滇桂黔连片石漠化特困地区,石漠化面积28.32万亩,占全县面积的7.78%。石漠化区域田少地多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产业基础薄弱,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我们村田少地多土层薄,以前都是种一些低效作物,广种薄收现象突出,生态环境恶劣,导致贫困程度深。”好花红镇弄苑村村主任汪昌告诉记者,作为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区域,几年前,村民大多选择外出务工。
近年来,惠水县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将佛手瓜产业作为全县脱贫攻坚主导产业来抓,种植规模从100亩扩大到5.2万亩,其中深石山区3万亩。
种植佛手瓜,开发利用了荒山荒坡、石漠化山地等资源,破解了深石山区传统耕作低产低效的产业发展难题。雨季,佛手瓜顺着棚架生长,在土地上方织起一道防护网,雨水不再直接冲刷泥土,有效地解决了裸露山区的水土保持问题。
据统计,2007年至今,惠水县佛手瓜产业发展实现增加52公顷绿地面积,为石漠化山区协调推进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了有效样本。

绿色佛手瓜,为产业添彩
自5月以来,贵州各地种植的佛手瓜陆续迎来了丰收。
在紫云自治县猴场镇打联村,1180亩佛手瓜从村头绿到村尾,也甜到村民心头,沿线公路上,一袋袋包装好的佛手瓜成了初冬里的丰收美景。
在长顺县鼓扬镇交麻村,200余亩的瓜园里,碧绿的瓜叶在微风吹拂下摇摆着身姿,几十名群众在基地里忙碌采摘佛手瓜。
在平塘县塘边镇双河村,110亩佛手瓜像一个个绿色的秤砣挂在瓜架上,务工群众每天都会挑起水桶前往基地采摘,脸上充满丰收的喜悦。
在惠水县好花红镇,贵州好花红布依创新食品有限公司,风干车间里的2000斤佛手瓜面条香味扑鼻。为延长产业链,惠水县配套建设了佛手瓜深加工厂,佛手瓜面条、佛手瓜酱菜等系列产品正在被陆续推出,提高了山地特色农业的附加值,实现佛手瓜产业发展“接二连三”。
2007年以来,惠水县佛手瓜种植户从一开始1个村50户发展到现在41个村1.43万户,佛手瓜种植规模从100亩扩大到5.2万亩,产业规模和产值增长了500多倍,实现“裂变式”发展。
佛手瓜核心产区好花红镇弄苑村佛手瓜基地获得上海市外延蔬菜生产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双重认证。今年4月,惠水县好花红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
以惠水县为核心区,目前贵州佛手瓜产业发展蒸蒸日上,种植面积约8万亩,主要以惠水县、兴义市、织金县、紫云自治县等为主产区。曾经的“墙边瓜”,正成为贵州大山农民脱贫致富的“法宝”,粲然四季。
富民佛手瓜,助农民增收
“种上佛手瓜,抱回金娃娃。”
行走在贵州各地的佛手瓜种植基地,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朗朗上口、深入人心。
惠水县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创新实施“五统一分”管理模式(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栽培管理技术、统一采收处理、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分户管理),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降低种植成本,增加群众收益,激发群众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据惠水县农业农村局测算,佛手瓜鲜果亩产量3500公斤,亩收益4500元左右;龙须菜(叶用佛手瓜)亩产2500公斤,亩收益1万元左右。
在贵州的石漠化地区,和以往农民种植低效作物的每亩纯收入只有约400至800元相比,种佛手瓜的效益相当可观。
“我家种了30多亩佛手瓜,今年预计能收30万斤以上,已经赚了好几万元,今年又可以给家里添置新家具了,种这个瓜可好着呢!”在兴义市白碗窑镇海子村,王明忠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他原来在外跑运输,这两年回家种植佛手瓜,收入可观。
在紫云自治县猴场镇,佛手瓜也飘香在贫困群众的脱贫路上。2019年,该镇在11个村流转了3400亩土地发展佛手瓜产业,有效带动了全镇1180户贫困户增收。
“发展现代农业除去产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外,还为群众提供更多就近就业机会,让贫困群众在产业基地务工增收脱贫,以达到产业扶贫的效果。”猴场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杨通云说,佛手瓜产业不仅充分调动了当地群众的积极性,改变了麻山腹地产业支撑薄弱的现状,还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
惠水县佛手瓜采用棚架栽培,通过合理衔接茬口,发展立体种养,探索形成“菜—菜—菜”“瓜—菇—蜂”等一批“321”高效复合发展新模式,亩产值最高可超过3万元。
佛手瓜产业在贵州声名鹊起,适应了自然、呼应了传统、顺应了政策,让传统产业在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快速发展,成长为农业产业发展的“生力军”、产业扶贫的“助推器”、群众增收致富的“小金瓜”。
编辑:李奕璇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
-
中国绿茶新金三角:贵州!凭什么?
-
陈晏赴京拜会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
-
贵阳去年空气质量创历史最佳 全年357天优良好空
-
展示艺术精品 提供美育服务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美术作品展在贵州美术馆展出...
-
阳光云海相约来
在送走2018年最后一场雪后,1月5日清晨,兴义市敬南镇...
-
新发展理念下的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五
落实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以来,贵州省市场主体特别是中...
-
贵州多举措发展生态家禽产业
春暖花开,“黔凤”飞舞。前不久,遵义市4000羽生态乌骨...
-
贵州加快从“辣椒大省”向“辣椒强省”转变
辣椒,是我省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近年来,省...
-
贵州省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再创新高
4月3日,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2019年贵州省技术合同登记...
-
贵州省科技厅开通科研失信举报信箱
近日,贵州省科技厅官方网站上设置的科研失信举报信箱已...
-
NFL伦敦赛、墨西哥城赛因新冠疫情取消
新华社华盛顿5月4日电(记者王集旻)美国职业橄榄球大...
-
世界羽联:汤尤杯推迟到10月举行
据新华社电世界羽联日前宣布,今年在丹麦奥胡斯举行的...
-
“英国体育”因奥运延期向政府申请5000万英镑额
新华社伦敦5月5日电(记者张薇)据英国广播公司(BBC)...
-
两大网球协会将为运动员设立纾困基金
新华社华盛顿5月4日电据美联社报道,男子职业网球选手...
-
“劳模”时德帅:进国家队是奋斗目标
中新网5月5日电据法新社消息,世界羽联秘书长托马斯-伦...
-
《农村教育发展报告》: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13日在京发布《中...
-
司考改革:想拿双学位当“敲门”砖?没那么简单
几乎所有非法学专业的司考考生都拼了命地想在司考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