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日报见证!贵阳生态文明建设让城市更加宜居
发布时间:2020-05-26 17:20 来源:贵阳网-贵阳日报

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百花湖。 谢富超 摄
■题记
40年来,贵阳城市发展的每一个细微变化,无不回响着逐梦前行的铿锵足音。
我们看到,从屈指可数的公路、铁路,到高铁、高速、国省干线、轨道交通、航空港等高效便捷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贵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
我们看到,从“全国三个酸雨污染最严重城市之一”到“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贵阳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底色愈发亮丽。
我们看到,从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西部城市到“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文明已融入贵阳这座城市的血液。
一张报纸,记录着一个个时代故事;一张报纸,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化蝶之旅。作为市委机关报,《贵阳日报》成为贵阳时代巨变的见证者、参与者,她以有温度的笔触展现着这座城市的点滴变化,她以鼓舞人心的文字传递着城市建设的信心,做忠实的记录者、见证者。
2011年12月20日,注定是个载入贵阳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贵阳喜获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两块金字招牌,贵阳人的12年“创文梦”、21年“创卫梦”一朝得圆。
如今,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避暑之都、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诸多“国”字号光环,让前行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道路上的贵阳越发步履铿锵。
站在新起点上,贵阳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生态文明示范区,谱写新时代发展的新篇章。
文明城市创建让城市更具内涵
文明,是一个城市最美的名片。如今,行走在筑城大地,“文明之花”遍开,文明新风劲吹。
2011年12月20日, 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不懈努力,贵阳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终圆“创文梦”。2015年2月28日,经中央文明委复查确认,文明城市建设工作常抓不懈的贵阳成功保留“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17年11月14日,贵阳市创文“保牌”再次成功,标志着贵阳连续七年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十多年来,贵阳坚持物质富与精神富并重,不断凝聚发展的共识、前进的力量,全市干部群众同心同德、甘于奉献、共建共享,推动城市文明程度稳步提升,广大市民的幸福感节节攀升——
城市内涵更加丰富。向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贵阳创新工作机制,构建起党委总览、政府主导、属地主抓、领导包保、群众参与的大创建工作格局,凝聚全社会力量,努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志愿服务深入人心。志愿者在社区乡村为居民义务巡逻,守护一方平安;在火车站、客车站、机场值守,帮助他人;义务植树、巡河,保护贵阳的山川河流、生态环境;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志愿服务在贵阳蔚然成风,成为一道道“文明风景线”。
道德榜样催人奋进。贵阳通过开展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评选,一个个如刘芳、黄永绂一样的普通人走入公众的视野,成为道德的符号、文明的榜样。在道德讲堂,道德模范们走上讲台,讲述自己平凡又感人的故事;在社区村落,一个个“积德榜”展示着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诠释仁、义、诚、敬、孝等传统美德,激励着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
文明理念内化于心。路面垃圾有人清理、河道排污有人追查、路口违章有人规范、街面占道有人管理……文明有礼已成为每个市民的日常行为习惯。
民生实事温暖人心。贵阳把文明落在实实在在的好事、实事上,一项项便民利民举措,不断由构想变成现实,全国文明城市测评的一个个考核硬指标落地落细,变成一个个文明贵阳的精彩画面,让市民收获满满的幸福。
……
回首来路,精神文明的种子已在贵阳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贵阳通过内外兼修,将文明内化为城市发展的基因,具化为每个市民的行动,让城市更具魅力、文明内涵更加丰盈。
文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立足新起点,迈步新时代,贵阳孜孜以求,让文明融入这座城市的血液,让文明理念和文明共识植根于每一位市民心中,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努力推动文明创建向更高、更广、更深层次发展,让“爽爽贵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生态文明建设让城市更加宜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首个国家森林城市,贵阳知绿、护绿、懂绿。
从2002年确定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到作出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重大决策,到提出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贵阳不断深化认识,通过一系列制度改革,努力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平衡问题。
2009年,贵阳被国家环保部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这一年,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乘势而出,此后又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中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峰会,至今已举办10届。
2012年,国家批复同意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自此以后,全市上下保持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建立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评价考核体系,纵深推进“蓝天”“碧水”“绿地”“清洁”“田园”保护计划。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强调,贵州要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2017年,贵阳更是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注重全民参与、全面推进、全域实施、全景展示,坚持共商、共建、共治、共享,高一格快一步深一层实施大生态战略贵阳行动,为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爽爽贵阳新未来凝聚起强大合力。
前进步伐,并未停止。在“美丽中国”背景下,贵阳又全力打造“千园之城”,构建五位一体城市公园体系,实现中心城区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
循着历史的足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贵阳始终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断探索创新、奋勇前进——
一批规划动作紧锣密鼓推进。颁布实施多部全国示范性地方性生态环保法规;全国第一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组织编制《贵阳市环境总体规划》,为贵阳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管理依据。
一系列指导性政策快速实施。组建了全国第一家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环保审判庭、环保法庭,统一司法管辖权;成立了市检察院生态保护“两局”、市公安局生态保护分局;组建了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
大胆探索、创新实践、先行先试的贵阳,取得了生态建设、保护和治理的显著成绩,使得生态环境成为贵阳最响亮的品牌、最突出的优势、最核心的竞争力。如今,一幅青山绿水、乡村如画的生态文明建设美好图景,正在筑城大地铺展开来。一场关乎市民福祉、爽爽贵阳发展,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绿色变革,已经踏上新征程。
基础设施提升让城市更有品质
“一路不通,制约一片”,经济发展,交通先行。
为突破交通瓶颈,历届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超前谋划,带领全市交通人披荆斩棘、攻坚克难,铺就出一条条康庄大道,铸就了交通时代的辉煌。
“不是夜郎真自大,只因无路去中原”,道出了贵阳人曾经的无奈和心酸。特殊的地质条件、落后的交通,长期羁绊着贵阳发展的脚步。贫穷落后,犹如标签一般贴在贵阳这片土地上。
针对交通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贵阳提出“交通引领经济”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建设力度,公路、铁路、航空齐头并进,实现了交通建设的大提速、大突破、大跨越。
公路之变——从1991年贵阳市第一条高速公路通车到如今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从2013年建成总长374.4公里的“三环十六射”骨架路网到如今升级建设总长达到4000公里的“五环十八射”,贵阳不断完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成就了其西部交通枢纽的地位。
铁路之变——2014年贵广高铁建成通车,2015年沪昆高铁贵阳至长沙段建成通车,2016年沪昆高铁贵阳至昆明段建成通车,2017年渝贵铁路建成通车……贵阳实现了至珠三角4小时、至长株潭3小时、至北京8小时的交通经济圈,缩短了与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
航路之变——从1978年仅有15条航线的磊庄机场到1997年建成通航的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从2017年首条洲际航线开通到2018年贵阳至洛杉矶、旧金山、莫斯科等23条国际航线开通,贵阳拓宽对外开放通道,建设交通网络新格局,逐渐成为西部地区的航空枢纽城市。
不止于此,2016年,长约29公里的中环路开通,构建起新的路网体系;2017年,贵阳站在打造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的高度,谋划推动建设旅游环线、农村“组组通”公路;2018年12月1日,贵阳轨道交通1号线全线开通运营……
高路入云端,天堑变通途。如今,贵阳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市道路、城市轨道交通和航空港共同编织起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凸显出这座城市西部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
风起云涌,自当扬帆远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未来,以贵阳为中心、通达全国的七小时铁路交通圈将形成,贵阳作为西南地区铁路枢纽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巩固。
记录生态变迁 见证城市蝶变
一份报纸,记录时代故事;一份报纸,见证城市发展。
作为市委机关报,《贵阳日报》自创刊之初,就牢记“党的喉舌”的历史责任,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和以前相比,红枫湖干净多了。以前,湖面上飘着蓝藻,岸边还有好些垃圾。’说起这几年红枫湖的变化,住在红枫湖畔的王啟学欣喜不已……”2010年7月10日,《贵阳日报》刊登《生态治理 让“两湖一库”换新颜》,从不同角度展现“两湖一库”换新颜的背后。
《“臭水沟”变身靓丽公园》《实施“千园之城”行动计划 老旧小区变舒适公园》《泉湖:从“脏乱差”变身生态大公园》《七彩湖“变形记” 从臭水塘到公园的华丽转身》…… 这一篇篇报道,从看变化,到探究生态治理的方法路径,认真捕捉贵阳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每一点欣喜、每一次变化、每一个瞬间,精心聚焦黔中大地的绿色崛起之路,倾情讲述精彩的“绿色”故事。
《贵阳日报》始终站在贵阳发展的潮头,为贵阳各项事业的发展鼓与呼,记录着这座城市的每一次前进和跨越;一如既往地专注着城市细节,满怀信心地看着城市品质提升。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环境保护是一场关乎民生的硬仗,良好的生态环境,一直都是贵阳全体市民的共同期盼。在发展与保护之间求得最大公约数,在生态优势与经济优势间找到最佳结合点,贵阳顺利打开一条“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在绿色发展的广阔蓝海中乘风破浪、奋勇前行。
围绕中心工作,《贵阳日报》把笔触对准民生关切,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见证了一次次变化、升级,定格住一个个精彩、难忘的瞬间,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
大事记

小朋友们在开展以提升水质为主题的绘画比赛。 (资料图片)
2010年 全国第一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正式施行。
2011年 贵阳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2012年 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挂牌成立。国家发改委批复《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年)》,系国家发改委审批的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城市规划。
2013年 外交部批准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2017年 《贵阳市2017环境状况公报》发布,贵阳全年空气质量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樊荣/文)
编辑:胡家欢
统筹:徐倩
编审:干江沄
-
中国绿茶新金三角:贵州!凭什么?
-
陈晏赴京拜会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
-
贵阳去年空气质量创历史最佳 全年357天优良好空
-
展示艺术精品 提供美育服务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美术作品展在贵州美术馆展出...
-
阳光云海相约来
在送走2018年最后一场雪后,1月5日清晨,兴义市敬南镇...
-
新发展理念下的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五
落实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以来,贵州省市场主体特别是中...
-
贵州多举措发展生态家禽产业
春暖花开,“黔凤”飞舞。前不久,遵义市4000羽生态乌骨...
-
贵州加快从“辣椒大省”向“辣椒强省”转变
辣椒,是我省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近年来,省...
-
贵州省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再创新高
4月3日,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2019年贵州省技术合同登记...
-
贵州省科技厅开通科研失信举报信箱
近日,贵州省科技厅官方网站上设置的科研失信举报信箱已...
-
NFL伦敦赛、墨西哥城赛因新冠疫情取消
新华社华盛顿5月4日电(记者王集旻)美国职业橄榄球大...
-
世界羽联:汤尤杯推迟到10月举行
据新华社电世界羽联日前宣布,今年在丹麦奥胡斯举行的...
-
“英国体育”因奥运延期向政府申请5000万英镑额
新华社伦敦5月5日电(记者张薇)据英国广播公司(BBC)...
-
两大网球协会将为运动员设立纾困基金
新华社华盛顿5月4日电据美联社报道,男子职业网球选手...
-
“劳模”时德帅:进国家队是奋斗目标
中新网5月5日电据法新社消息,世界羽联秘书长托马斯-伦...
-
《农村教育发展报告》: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13日在京发布《中...
-
司考改革:想拿双学位当“敲门”砖?没那么简单
几乎所有非法学专业的司考考生都拼了命地想在司考改革...